中国出版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537页(1336字)

研究中国出版事业产生和发展全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出版“是指用印刷的方法或其他方法把着作物进行复制或编印成图书、报刊,并在社会上广为传播的工作。国外称出版为大众传播工具,与电视、广播并列。现代出版工作,包括出版、印刷和发行三个方面的工作。

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出版主要是指出版社的工作,包括与出版有关的组稿、选稿、审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和校对等项工作。

中国出版史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国出版编辑史、出版印刷史和出版发行史三个方面。研究出版史,可以进一步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更好地帮助我们总结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促进人类出版事业向前发展。研究我国革命出版事业史,对于探索我国出版事业宣传方向和企业性质的转变,对于了解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利用出版阵地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务而进行的斗争,对于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加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中国出版史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书刊的意识形态和书刊的物质形态两个方面。

它首先要通过出版物(书刊)的内容来研究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状况等方面的情况,研究特定阶段的阶级如何运用出版事业来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其次,它还要通过对出版物的印刷技术的发展、版本的考据、书籍的装帧设计,来研究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

中国的出版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奴隶社会。就有了最原始的书——“甲骨书”、“青铜器书”,这些书虽然与今天的书籍形式完全不同,但从它的史料价值来说,却起到了与历史书籍同样的作用,可以说是书籍的原始形态,是我国出版事业的萌芽。

在出版未盛行以前,书籍主要靠人工书写流传。印刷术发明以后、才开始有正式的出版工作。我国木版印刷,自隋已兴,唐代中叶,在民间已有人刻印售卖历书、歌等书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不断革新,出版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书门类和书籍的流传范围日益广泛,成为人类生活中传播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的重要工具。

虽然我国出版事业历史悠久,印刷技术古老精良,发行工作源远流长,但我国出版事业史的研究却还只是一门新兴学科。古人关于介绍出版史方面的着作为数很少,系统地介绍和全面论述我国出版事业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的学术着作更不多见。

1918年孙毓修着的《中国雕版源流考》(商务印书馆)、1946年杨寿清着的《中国出版界简史》(永祥印书馆)等对出版事业史作了片断阐述。建国后,我国对出版事业史的研究逐步深入。

1954至1959年,首先由中华书局出版了张静庐辑注的《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和《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为研究我国近代和现代出版事业史、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195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曾出版刘国钧着的《中国书史简编》。

1981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又将此书修订再版,由郑如辑订补。1982至1984年,学林出版社出版了由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出版史料编辑组编辑的丛刊《出版史料》,该刊专门搜集刊载中国近百年来的出版史料。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的张召奎的《中国出版史概要》一书,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地研究我国出版发行史的着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