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检索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602页(1670字)

研究情报检索的原理、方法及其检索工具的结构、特点和使用的学科。

在情报学、目录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

“情报检索”是指将情报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存贮起来,并根据情报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情报的过程。根据检索对象形式的不同,情报检索可分文献检索和数据检索;根据检索手段和没备的不同,情报检索又可分为手工检索和机械检索。

属于手工检索的工具有:文摘、索引、目录、参考工具书等。

机械检索工具包括用机械、光电等手段帮助检索的工具,诸如机械穿孔卡片、光电检索系统、电子计算机检索系统等。情报检索的重要性在于:促进智力资源的开发,协助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决策,节省研究人员查找情报的时间。研究情报检索的目的,是为了总结、继承前人管理、利用情报的宝贵经验,建立、完善情报检索的理论,以指导文摘、索引等工作和检索服务的实践。情报检索学的研究包括:(1)检索对象,即情报的性质、特点、用途以及专门的查找工具;(2)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要进行整体的全面考察和对某种工具(或系统)的研究;(3)索引语言和索引方法(这是情报检索的核心问题);(4)检索策略、检索技术服务方式以及检索效果的评价,目前,我国情报检索的教科书一般要重点介绍如下内容:情报检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中文情报和社会科学情报的检索,事实和数据的检索,国外情报的检索,专利文献和特种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文件、科技报告、标准文献等)的检索,电子计算机情报检索技术和应用,世界各国主要检索工具(如美国《工程索引》、英国《科学文摘》、苏联《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等。

情报检索学可形成如下分支:(1)专科情报(文献)检索学,如社会科学情报检索学、史地情报检索学等;(2)情报检索方法学,如情报检索语言学(即情报语言学);(3)情报检索事业史。

情报检索是随文献资料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它直接发源于文摘索引工作和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我国最早带有内容摘要的图书目录是西汉时的《别录》和《七略》。

国外在17世纪时,科学团体的创立和科学期刊的出现,使文摘从一种少数人的交流工具转变为一种公共的情报传递媒介。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广泛应用,情报检索有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1)跨学科的直接为现实服务的文摘刊物大量涌现。如1947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创办的《核子科学文摘》、美国航天局1963年创办的《宇航科技报告》等。(2)文摘索引工作走向集中管理、相互协调和国际合作。苏联、日本、中国等国分别建立国家一级的科技情报所(或情报中心)。美国成立了民间性质的文摘索引工作协调机构,如1958年成立的全国科学文摘索引机构联会、1968年成立的信息工业协会。

1970年建立的“国际核子情报系统”、1975年建立的“国际粮农情报系统”,是多国参加的世界性机构。(3)设备和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情报检索的趋势是:计算机硬件配置向大型机和微型机方向发展;情报检索语言由应用人工语言向应用自然语言方向发展;情报检索软件向智能化检索方向发展;数据库的内容从线索型、单一型向实用型、综合型发展等等。

情报检索作为一门学科,是50年代以后逐步形成的。

在国外,美国、苏联等国最早把它纳入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我国在70年代初,北京大学等单位亦正式开设这门课程。

目前,情报检索学已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各类高等学校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陆续编写出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情报(文献)检索教材。

。【阅读书目】:

《科技文献检索》,赖茂生、徐克敏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情报检索》,张厚生、路小闽主编,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社会科学文献检索》,赵国璋等编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