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605页(1042字)
研究情报交流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情报学与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
情报心理学的性质是由人们在情报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本质决定的。情报生产者(如科研人员)、情报传播者(如情报人员)和情报用户(如使用情报的各类决策者及大专院校师生等)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构成了情报心理学研究客体。其学科任务是:分析情报交流过程各环节、各方面的心理现象,阐明情报活动对人的心理影响的方式、程度,总结情报工作实践的心理学理论。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情报生产者的心理规律和个性差异。包括情报人员思维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形成和特点;情报人员在情报交流过程中的一般心理特征和活动规律;情报过程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观察、想象和创造的分类、特点以及在情报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情报记忆的品质和记忆力的培养;情报工作的兴趣和动机的特征、意义以及情报工作兴趣的形成、发展和培养;情报人员的心理品质、气质、性格、道德修养的形成及培养等。(2)情报用户的心理研究。包括各种情报用户整体、用户群和用户个体的心理品质,使用情报的心理过程,如不同社会职业和社会环境下用户的需求心理,情报用户的动机、意志、兴趣、知识经历及年龄、性别的差异在情报使用中的个性特征,用户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心理特征在情报交流中的不同反映,情报环境处理、情报服务设施、情报检索工具的标引和组织对用户心理的影响等。(3)情报心理理论。
包括情报心理的结构、分类,情报部门与社会各部门的心理关系,情报意识(包括情报用户的情报意识,情报人员的情报意识),情报心理研究的方法论。
目前情报心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自然实验法。
情报心理学的前身,可以认为是20世纪40年代末,由英国情报界开始的情报用户的需求研究。
到60年代,国外一些学者着手研究情报过程的心理学问题。1981年第5期《情报科学》刊出陈文秀等人的《从科学研究的心理规律谈情报服务进入角色》,被认为是我国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有关情报心理的论文。1983年,《陕西情报工作》开辟“情报心理学”专拦,进一步推动了这门学科的深入研究。
。【阅读书目】:《情报心理学》,沈家棋着,能源出版社1985年版:《科技情报心理学》,王秀成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