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650页(2020字)

又称“创造工程学”、“创造力研究”。

研究人类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创造是指提供前所未有的,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人类生活是最复杂的实践行为,它存在于物质生产的一切领域,涉及到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在国民经济的发展日益依赖于科学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创造能力被视为一个国家(企业)经济实力的标志之一。创造学以创造过程的思维活动、组织形式、工作环境、研究方法为对象。其任务是,剖析人类创造发明的历史经验,探讨现代创造发明的特点,阐明创造过程中人类能力和创造发明家的独特创造技能、创造方法。

研究创造学,能较快地提高全民族的创造发明效率,极大地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理论价值。创造发明活动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多方面的知识,其反复实践直至成功的过程,是技术的、社会的、心理的诸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因而,创造学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学科。它要在研究哲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科学学、逻辑学、管理科学、人才学、思想史、科学技术史、大脑生理学、传记文学等学科的基础上,揭示人类创造活动的规律。

其学科体系是:(1)创造哲学。这是创造学的基本理论。

包括创造力,创造类型等概念及创造学的规律等。所谓创造力,是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主要是指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能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性技能。(2)创造心理学。研究创造主体的创造性心理品格发展变化的规律。

包括创造性思维、创造主体的人格心理等。(3)创造人才学。

研究具有创造能力人才成长的规律。(4)创造工程学。

主要研究创造学的实际应用。包括如何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如何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各种有效的创造发明方法,如智力激励法、等值变换法、情报整理法、比较异同法、主体思考法、逆向思维法、系统想象法、标新立异法等。我国正在重点普及的有列举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特性列举法),检核表法(思路提示法),以及激励集体智慧的智力激励法(头脑风暴法)等。其中的检核表法,即是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创造发明的任务,列出有关的问题,然后一一核对思考,以期打开思路,促进创造发明。

我国的创造学研究者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将已在世界各国流行的几种各具特色的检核表法改造提炼为“思路提示法”。这套“思路提示法”已被译成日文、英文。日本创造学会和美国创造教育基金会都认为,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检核表法。(5)创造教育学。主要研究创造力的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创造教育的原则,创造教学的方法,创造型教师、创造型领导的素质要求,以及创造性学校管理,创造教育的实验等问题。创造教育的核心是:以迁移学习为中心,着重培养应变能力;培养思维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重于培养记忆力,注重利用信息检索知识;重视提高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要求教师有新的教学方法,学生有新的学习技巧;重视技能教育,强调动手能力和自主能力。(6)创造生理学。从物理、化学、生物学、大脑生理学、营养学等角度研究主体创造性思维过程的生理机制和内在规律。

(7)创造学的方法论。创造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有心理学研究中的传记法、外部科学史方法和内部科学史方法,比较研究法、测验统计法、征询法也在创造学的研究中占有一定地位。

对创造活动进行研究,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亚里士多德在《心灵论》中就论述过创造活动中的主要思维形式——想象。

创造学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则是20世纪前半期的事。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先开设了“创造工程课程”。随后,现代创造学的奠基人,美国BBDO广告公司副经理奥斯本于1941年出版了着名的《思考方法》一书。他所发明的一项具有显着效果的创造方法——智力激励法,迅速在国际范围内传播,成为创造方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我国历史上是世界着名的有创造发明传统的文明古国。“四大发明”对人类进步作出过重大贡献。

对于创造学的专题研究,则只是在1979年才起步。许立言最早介绍了这门学科的基本情况。

1983年6月,在广西南宁成立了创造学研究会(筹),同时举办了全国第一期创造学研究班,并创办了会刊《创造力》。

1987年,第一届创造学国际会议在上海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等大学开设了创造学讲座。国际上创造学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创造学的文科时代(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创造性)和工科时代(把创造学视作一门应用技术,开发具体的创造方法)。

目前正在迈向综合化系统化的时代,从多学科出发,揭示创造性的本质。

。【阅读书目】:

《创造学研究》,许立言、张福奎编,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年版;《发明创造学教程》,赵惠田、谢燮正主编,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