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679页(1490字)

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投资及其经济收益的学科。

介于教育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密切的。教育劳动是生产性的劳动,教育投资是重要的生产性投资;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前提,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经济事业有促进作用。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事业内部及其周围与之直接相关的经济现象。

研究的范围包括;教育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互相作用或制约的问题;教育投资与经济收益的数量关系;教育经费与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率;教育经费在教育部门内部的合理分配;各种教育结构的经济收益的效果比较;不同国家、地区教育经费及其效益的比较等。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制度不同,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的主张各异,因而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不同,体系及其内容也不尽相同。

我国学者认为,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是研究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生产力辩证关系的理论基础;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原理,是研究教育对劳动力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的作用,研究教育投资、教育结构、教育经济效益以及职工教育、农民教育经济意义的理论指导;关于一切财富和价值都是由活劳动创造,少量复杂劳动等于多倍或多量简单劳动的原理,是研究劳动者的教育程度及其创造价值大小的关系,研究教育的经济效益及其计算方法,研究教师劳动报酬等问题的理论指导;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原理,是研究教育投资、教育规划、教育资源利用、师资结构等问题的理论指导,等等。学科任务是,论证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教育适应国民经济水平的需要及教育投资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的途径,科学地说明教育领域中的各种经济现象。

对教育的经济意义的研究,古代哲学家及近代教育学家、经济学家均有一些涉及,如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把人们受教育而学到的“有用才能”,看成是一种“固定资本”。

但专题论文则始于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1924),他力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教育的经济作用,并设计出教育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1935年,美国的沃尔什发表《人力的资本观》的论文,从个人的教育投资与学生毕业后收入提高的角度,证明教育的经济效能。1959-1963年间,舒尔茨连续发表论文提出教育投资是一种资本,是生产中除人力、资本之外的另一个生产要素的理论。

他还用计量的方法设计出公式,计算各级教育的收益率。他所作出的“教育资本”这个“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国民收入增长额中占33%的结论,被国际上广泛应用,从而为西方教育经济学的最终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以《教育经济学》为书名的第一本专着,是1962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韦锥(一译维蔡)完成的。

1966年,他还与国际经济学会会长罗宾逊主编了国际性的《教育经济学论文集》。

至此,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到学术界的公认。我国在1979年4月召开的教育科学规划会议,列入了教育经济学的各项研究课题。1980年9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召开了教育经济学学术讨论会,成立了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

。【阅读书目】:

《教育经济学概论》,该书编写组,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教育经济学》,厉以宁着,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教育经济学》,该书编写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教育经济学初步》,蒲心文编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