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724页(1667字)

研究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群体活动的发展规律,及其科学组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

学校体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中华民族体质水平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是我国国民体育的基础。它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展)育和健康,能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输送后备力量。它以自己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审美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学研究的内容是:学校体育的发展、目的和任务,学生年龄特征与体育,学校体育的基本手段,身体练习的技术和结构,动作要素和技术特征,身体练习质量的评定,身体练习的分类,体育教学的特点、任务和原则,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体育课的类型和结构以及课的密度和程度,体育教学的工作计划,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学校运动训练的意义、特点和任务,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管理,体育教师的作用、地位、职责和条件,学校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学生体育效果的考核、标准和要求。

研究方法有:实验法、样本调查法、统计追综法、专题比较法、综合分析比较等等。

学校体育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体系的。

在欧洲,古希腊已将体育列为教育的内容。在中世纪,教会宣布“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学校体育完全被忽视。

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体育又重新被人们重视起来。18世纪80年代,普鲁士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观点应用于德国,在德国创办了一所泛爱学校,这种学校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目的,提倡直观性原则,比较突出地实施体育和劳动相结合的教育。

以后,德国的体育先驱古茨穆茨在理论和实践上使体育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德国的施皮斯确立了学校体育的体系和制度。进入20世纪,工业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增强青少年的体质,许多国家制订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使学校体育走向科学化。

在中国,周代学校教育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含有德育、智育、体育的意思。射、御是军事技能和身体的训练,礼、乐中的舞蹈也含有锻炼身体的作用。

但是从汉代、宋代一直到清代,统治阶级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影响了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只有德育、智育而无体育。直到清末,1901年废除科举制,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级学堂都设体操科,其主要内容为德、日的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

1923年,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教学内容开始采用英、美的游戏、田径、球类等综合教材。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健康状况的决定》,指出学校体育和卫生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设立了体育处,颁布了学校体育的各种规定,1956年开始使用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和各省、市、自治区体育运动委员会,都设有管理学校体育的机构,并在学校推行《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1964年改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1975年改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1975年,教育部设立了体育司,有些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也设立了体育卫生处,以加强学校体育的管理。

同年,又采用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

1979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和《全国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制度》,进一步改善学校体育。为了调查研究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体质,1979——1980年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对20多万7至25岁的正常青少年儿童进行了23项指标的测验,初步了解了我国青少年的体质现状、特点和某些规律,研究制订了生长发育、机能、素质的评价标准,并填补了我国这方面的空白,为学校体育的开展和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阅读书目】:

《学校体育学》,该书编写组,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