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746页(1208字)

运用普通心理学的原理研究人的个性的生成和发展变化、发生作用的规律的学科。

个性,又叫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如性格、兴趣、能力、爱好、气质、才能等)的总和,是一个人和另外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整体的特性。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各种心理过程的参与,而且还表现出每个人独特的心理特性。

个性是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同时,它又制约着人的心理过程。

个性有时也与“人格”同义。个性心理学以人的个性为研究对象。

研究任务在于运用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个性的生成、发展变化和发生作用的心理过程,对个性进行科学分类,揭示个性心理的实质、内容、发展规律。个性心理学研究个性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个性的定义;个性的构成要素;个性形成的心理原因、生理原因和社会原因;个性的特点;个性倾向性;个性的类型;个性与教育等等。

研究方法除了一般心理学所用的方法外,主要采用“测量评定法”。它是依据预先制定的量表中的项目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然后加以评定,确认属于哪类。

一般认为,个性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阿德勒(1870-1937)。他发表了《习俗和个性心理学理论》等着作,提出了人与生俱来就有“追求优越”的观点,认为向上意志的力量促使人要做一个没有缺点的“完善的人”,羡慕别人、胜过别人、征服别人等都是追求优越的人格的体现。

阿德勒的个性心理学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引起广泛的注意。个性心理学最终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20世纪50年代。

近20年来,学者们引入结构论,从个性的构成成分、构成因素的内在联系上探讨个性结构。

系统理论进入个性心理学研究领域后,学者们进一步从个性心理特点、个性心理过程乃至个性心理学体系的高度进行研究。

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个性和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苏联在个性心理学的研究上通过对“个体”和“个性”两个概念的明确区分和对个性的系统分析,从方法论上开辟了个性心理学研究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与个性的相互关系问题的新途径。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是其中最突出的人物。他认为活动是心理学的核心,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活动动机演变的结果,人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

他的《活动、意识、个性》一书于1973年出版。1983年,在全国心理学基本理论会议上,我国学者就加强个性心理学的研究作了规划,提出了“多层次、多水平、多维度”地研究个性心理实质、内容、过程、特点和它的形成发展的目标。

。【阅读书目】:

《个性心理学概论》,高玉祥编着,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个性心理学》,(苏)费多罗娃等着,贾明等译,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