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784页(1512字)

研究在社会和教育影响下,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分支。伦理学与心理学互相渗透而诞生的边缘学科。

德育心理学以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对象。

它主要研究德育过程内部的心理本质,所要揭示的是,有明确方针的德育措施怎样和人的内部心理特点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又怎样影响到人的个性形成。还研究在德育和教学的影响下而出现的新的个性结构(如性格特征、习惯、需要和动机、行为方式、新的情感和态度)的发生过程。研究任务是揭示构成个体道德品质的那些心理成分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性,确定出个体在每一年龄发展阶段中品德培养的具体目标,对品德教育的方法问题作出心理学的分析,寻找品德不良个体的行为的原因以及矫正和预防这类行为的方法。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德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和方法以及品德心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品德的心理结构和结构的各要素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品德在个性发展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儿童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问题;品德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问题;品德不良的矫正问题;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问题;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问题;社会规范和教育如何转化成为个体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感和道德行为的问题。研究方法有实验研究和经验分析两大类。

实验研究是对被研究的现象进行“干预”,把所要研究的现象放在特定的控制条件下进行观察,将个体道德品质的各种成分分离出来,在人为的情境下加以实验、对比,对实验结果加以统计处理,从中找出内在的必然规律。经验分析的研究方法包括个案调查、经验总结、个别交谈、个人传记、查阅历表、自由作文、自由绘画、日记等。

对道德问题的研究,在古代就开始了。古代人们在对道德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阐述过一些有关德育心理的观点。

但是,专门提出德育心理学的问题并进行研究,却是19世纪末才在西方出现的。当时,美国的巴恩斯和夏伦勃格在同一期的《教育论丛》杂志(1897)上发表了他们关于“儿童心目中的惩罚”和“儿童的公正观念”两篇研究报告,从而揭开了德育心理研究的序幕。20世纪20年代,着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是非观念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写出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为德育心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构想。与此同时,美国的心理学家哈桑等人对少年儿童的道德行为进行了广泛的心理实验研究,出版了《关于性格性质的研究》三大卷。

作为一门学科的德育心理学,是20世纪40年代在苏联逐步创立的。苏联在德育心理学方面研究的课题很广。

就品德心理的内容而言,研究的方面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纪律性、责任心、勇敢、自我评价等道德品质的形成及其规律性;在品德培养的途径上,研究了学生的集体、生产劳动、文艺作品、游戏、榜样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在心理形式上,探讨了自我意识、道德动机、态度、信念、行为方式、习惯等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系等等。此外,还研究了品德不良儿童的问题。

我国对德育心理学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同苏联和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我国至今还没有自己较为系统的德育心理学的一般理论,经验分析性研究的比重比较大,较多地使用相关法的研究,而实验研究尤其是实验室研究开展得还比较少;现行的德育心理研究的课题范围还比较窄,有些研究是重复验证性研究等。

。【阅读书目】:

《德育心理学概论》,韩进之、王宪清合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道德心理论》,曾钊新着,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