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918页(1206字)
用心理学的观点、方法研究文艺创作与文艺欣赏的心理现象和过程的学科。
一切文艺活动的心理现象都是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内容包括:(1)艺术本体心理。如审美心理产生和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艺术家的个人心理因素与艺术的关系,社会心理、民族心理与艺术的关系。(2)艺术家观察生活心理。
即艺术家在动笔之前,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入与出”、“迁想”、“移情”、“通惑”、“透视法”等一系列值得探讨的法则。(3)创作心理。
即文艺家运用形象思维的过程,包括构思、孕育艺术形象和展现形象的经过。(4)艺术的心理功能。包括情感对人的力量,艺术在陶冶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艺术的认识、教育作用,艺术的共鸣问题,各种艺术美形态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心理效果。
(5)艺术欣赏心理。包括读者观赏艺术的全部心理过程和其中某些特殊心理的法则。(6)艺术风格成熟和艺术流派形成的心理要素。
(7)个别文艺家或某部作品的创作心理。(8)各种艺术的创作心理。包括绘画心理学、音乐创作心理学、电影创作心理学、文学创作心理学等。(9)层次不同的人对艺术的特殊爱好和特殊的欣赏心理过程。
文艺心理学从19世纪后半叶诞生以来,就存在着不同的研究途径:一条重内省思辨,重经验描述,有明显的人本主义烙印。维果茨基在《文艺心理学》中称其为“主观的艺术心理学”。另一条途径是所谓“客观的艺术心理学”,主要重实验数据,重客观论证,打上了科学主义的烙印。前者的长处在于能感受到文艺活动中高层次的精神活动,能捕捉到艺术心灵中一些难以言传的东西,但大都停留在猜测阶段和描述阶段。后者的长处在于能对文艺现象作出较科学的论证,乃至作出定性、定量的分析,其短处在于它所论证的是尽人皆知的常识性问题。方法论基础与具体方法构成文艺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其方法论基础又可分为两个层次:哲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前者是指导原则,后者为科学依据。
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在国外形成了实践文艺心理学、快乐派文艺心理学、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格式塔文艺心理学等各种学派。
文艺心理学在我国起步较晚。朱光潜建国前出版的《文艺心理学》,为我国文艺心理学的建设打下了基础。建国后到70年代末以来出现了一些较有份量的论文和专着,如吕俊华的《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哲学内涵与心理内涵》,金开诚的《文艺心理学论稿》,鲁枢元的《创作心理研究》,陆一帆的《文艺心理学》。
1987年4月,首次全国性的文艺心理学学科研讨会在郑州举行。
。【阅读书目】:
《文艺心理学》,夫光潜着,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文艺心理学》,陆一帆着,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文艺心理学概论》,金开诚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