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964页(1576字)

屈原的嘉言卓行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

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时代的伟大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其作品具有惊人的辞采,闪耀着诗人崇高的伟大的人格,成为光耀百代、千古传诵的杰作。屈原于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以他的思想和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的“屈原学”,其研究内容包括:(1)屈原的文学创作,包括思想内容分析、写作年代考证、创作方法与艺术风格的探讨、材料来源辨解、语言文字注释与章句训诂、体裁与结构研究,等等。研究时尤其要注意,屈原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拓者。

他的《离骚》、《九歌》、《天问》和《九章》等作品植根于现实主义土壤中,而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刘勰在《文心雕》中对屈原辞赋的艺术特色所作的“朗丽以哀志”、“绮靡以伤情”、“环诡而惠巧”和“耀艳而深化”,值得“屈原学”研究者深切体会。

(2)屈原的美学思想。

屈原辞赋中所含的丰富的美学思想,其中有儒家观点,更有南方巫楚文化的特色,2000多年来始终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这是他的美学思想的成功之处。屈原本身也是美的化身,其中体现了志与行、内美与外修的统一,这些均很值得研讨。

(3)屈原的哲学思想。屈原是中国第一个敢于问天的大思想家。他的《天问》,从理性出发,以反天命、逐鬼神为立足点,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有很多看法值得研究。(4)历代学者对屈原作品的集注(或集解)和评论。如明人汪瑷的《楚辞集解》以及司迁作的屈原传,清儒扬庄子抑屈原的倾向,均值得评论。研究“屈原学”的现实意义,一是继承和发扬屈原所开拓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启发作家们扩大视野,丰富想象,借古楚雄音以扬新声;二是促进太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以期有更大的成果。研究屈原的思想和文学遗产,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要继续清除庸俗社会学的影响。

“屈原学”内涵丰富,它不仅牵涉到文学,还涉及到历史学、天文学、民俗学、文字学、训诂学、古器物学等学科,因而要强调综合研究。也可以作单项研究,如从楚民族发祥地域的遗存,探讨楚辞的文学渊源与历史背景。此外,还可用比较方法,比较屈原与司马迁、屈原与鲁迅的同异,等等。

屈原研究作为一种学问,始于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代,武帝时的淮南王刘安曾为《离骚》作传。

此后的研究延续到“五四”运动。就屈原研究的观点和方法而言,2000年来进展缓慢。从“五四”到建国前30年,除了郭沫若等少数学者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研究楚辞外,多数学者(如游国恩、闻一多、姜亮夫、刘永济、陆侃如)用的还是旧的观点和方法。他们研究楚辞的特点是:勇于破除旧说而另立新解,绌于义理而长于考证。

这种方法,虽不足以解决屈原时代的社会发展形态等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但对于弄清屈原生平和作品的真相以及读通楚辞那种古奥文辞,还是十分必要的。新中国成立后,屈原研究进入了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这笔古典文学遗产进行历史性总结的新时代。这时的楚辞研究,不再局限于个别历史事实的考证和名物训诂的注释,而是偏重于义理的探讨。在关于屈原作品的人民性、屈原的爱国主义、屈原的变法活动和法治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粉碎“四人帮”后,屈原研究呈现出百花竞艳的局面。

1982年在湖北召开了屈原学学术讨论会。

。【阅读书目】:

《屈原》,游国恩着,三联书店1953年版;《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编,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屈原研究论集》,湖北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楚辞通故》,姜亮夫编着,齐鲁书社1986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