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1079页(1455字)

运用综合和区域的观点,从自然、技术、经济的相互联系中,研究生产(生产力)布局和地区生产综合体形成条件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学术界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尽一致。主张研究生产布局(配置)的占大多数,另有主张研究生产力布局(配置)的观点,还有主张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观点。

总之,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配置规律的科学。

它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它的科学属性也有多种观点,有认为是社会科学、边缘科学及既是社会经济科学,又是地理科学等几种。

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就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大致分为综合经济地理学和部门经济地理学两部分。细分有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及区域经济地理学等。

研究方法有统计法、地图法、野外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综合分析平衡法等。随着“计量革命”的出现,经济地理学也强调革新研究方法,广泛应用计算机和遥感等新技术手段,使经济地理的研究朝着计量化、经济化、生态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早期经济地理学从记述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和各种有关现象的分布情况开始,逐渐积累经济地理知识。经济地理学作为具有系统理论的独立科学,其发展仅百余年。

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W·戈策的《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本质及其构成,具体提出了建立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他认为,经济地理学是将地球空间看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舞台,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自然地理基础的专门学科。此后德、法、英、美等国出现了众多名目的区域经济地理学。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谋取最大利润的需要,出现了区位论等早期的经济地理理论,其中影响深远的有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屠能1826年提出的农业区位论,韦伯1909年提出的工业区位论。19世纪末,资产阶级地理学家散布“地理环境决定论”、“种族主义”、“地缘政治学”等唯心主义的地理思想,用自然规律解释社会现象,把经济地理学变成了本国统治者推行帝国主义对外政策的工具。这些地理思想流传到中国,对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初期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出现了以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经济地理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地理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西方各国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学派林立,学说众多。

其中有环境论分布论、立地论、景观论和功能论。

联邦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试图把与城市有关的人文地理学问题作为经济学问题加以阐明,从而找到了聚落分布的规律;他从空间方面对经济诸关系所作的分析,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的重大成果。随着国际社会经济形势朝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方向急剧发展,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环境发生迅速改变;在经济活动的地区布局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或地区性日益尖锐的矛盾,这就给经济地理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要求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加强社会观点和生态观点,把协调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看作是紧迫任务。

我国学术界在过去虽然引进了经济地理学的术语,出版了一些经济地理学的译着,但真正发展它还是建国以后。我国经济地理工作者在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阅读书目】:

《中国经济地理概论》,孙敬之着,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经济地理学导论》,张维邦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