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1104页(1888字)
研究城市发展与环境系统中物质变换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城市科学同生态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
城市生态学把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包括水生生物群落、陆地生物群落;非生物部分包括岩石、矿产、水等资源,光、热、燃料等能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即城市人群;非生物部分包括住房建筑、公用设施、工业构筑物以及所有类型的污染与公害。
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目的是协调和改善城市人群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自觉地调控城市物质与能量流动的不平衡状态,维护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和协调和谐的发展,使城市获得高效率的发展,资源获得充分合理的利用,城市居民获得优美文明的生存环境和良好的生活质量。研究的内容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大类。在理论生态学的范畴内,又可分立出一些次级学科,它们是:城市动力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动因、空间组合、分布规律以及城市人口、物质流动和环境变化的原因;城市系统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模拟、评价和预测方法;城市控制论——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和最优化控制对象。与此相对应,应用生态学也有其独立的下属学科:城市生态规划——包括城市群的配置、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及乡镇发展的生态规划(主要是人口规划、资源规划、环境规划)等;城市生态管理——对城市中各种生态关系的平衡、调节、控制和管理,包括对生产与生活、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等关系的调节以及对城市人口、供应、交通、环境等问题的分析和处理等;城市生态开发——包括城市物质、能量流动的生态工程设计和实施,城市生态系统的资源开发,以及城市生态效率的发掘等。
目前探讨的课题有:城市人口结构变化速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物质代谢功能及其与城市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城市自然生态的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生态的管理技术及有关交通、供水、废弃物处理方法;城市生态指标及合理容量等。
城市生态学的兴起与发展,是客观现实的需要。城市化过程中急剧增长的城市人口,日益造成各种尖锐的城市环境问题,诸如城市用地紧张,交通和住房拥挤,能源与水资源短缺,大量的人工物质与废弃物排入城市上空及其周围的自然界,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群健康等等,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重视,要求探索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为人类管理好城市环境提供科学依据。英国学者霍华德的《明天——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878)一书,从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角度,论述了控制城市规模和消除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
20世纪初至60年代是城市生态学的孕育形成阶段。美国芝加哥学派及人文生态学做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1935年,英国生态学者坦斯雷在对生态问题的研究中,发现动植物和大气。土壤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关系,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美国学者赫德的星状城市生态学说、伯吉斯的同心圆城市理论和麦肯齐的城市生态学原理,对城市生态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重要影响。70年代,城市生态学理论得到较快发展,吉尔·邦尼特、贝里和肖尔茨等人的《城市的生态学研究》(1973)、《土地利用、城市形态和环境质量》和《城市生态学》(1978)等着作,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研究了城市与生物和自然界的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1年实施了一项国际性计划——人与生物圈MAB第11项课题,开始以“城市及工业系统中能量利用的生态学影响”为题,侧重于工业与城市化发展带来的能源利用和三废治理;1973年在联邦德国召开了本课题专家小组会议,建议该课题应对城市系统进行系统的、整体的、多因子的分析,加强城市网络和周缘农村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市民健康状况的研究,并在法兰克福、墨西哥城、香港等城市建立了先锋课题;1975年在巴黎,1977年在波兹南,1979年在巴黎,相继召开了人口与生物圈第11次城市生态研究国际会议,通过学术交流使得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更加明确,从而促进了这门学科的发展。我国从1979年起开展了城市生态学的宣传、介绍工作,并在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渡口、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及郊区开展应用研究。
1984年12月,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在上海复旦大学联合召开了“全国首次城市生态科学讨论会”,并成立了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1985年底到1986年初,以上几个城市都先后召开了城市生态学研究成果鉴定会,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