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831页(2851字)

研究甲骨文的考释、分期断代、断片缀合、残辞互补、卜法文例等规律性的学科。

古文字学的分支。

甲骨文曾称“龟版文”、“龟甲兽骨文”、“甲骨刻辞”、“殷墟卜辞”、“殷墟文字”、“贞卜文字”,是商朝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刻(或写)在龟甲兽骨上进行占卜的记事文字。

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市西北以小屯村为中心的殷墟。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

甲骨文1899年被王懿荣发现。1928年后作了多次发掘,先后出土达10余万片。

是目前已发现的战国时代最早而较为完整的文字。除了象形字以外,有大量的形声字和会意字,其单字已达4500左右。

目前可认识约1700字,内容涉及祭祀、征伐、生产、天文乃至生育、疾病等方面。

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珍贵资料,对考古学、语言学及古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亦有重要价值。

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华民族的国宝”、“全人类的文明财富”。除殷墟外,甲骨文亦在郑州市、西安市以及山西洪洞县,陕西省长安县、扶风县、歧山县,北京市昌平县等地的古文化遗址陆续发现。

1986年在西安市西郊斗门乡花园村发现的甲骨文,被认为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甲骨文,它把我国文字的历史提前到4500年至5000年前(比过去认定的文字历史要早1200-1700年)。甲骨学的研究客体是曾经埋藏在地下几千年的卜甲卜骨,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甲骨文发现史及甲骨学的发展史。

包括甲骨文的出土发掘情况,甲骨学的学科性质及国内外甲骨文的研究进展等。(2)甲骨整理的技术与方法。因出土甲骨绝大部分是碎片,并且不少是只有一两字的小碎片,需进行缀合、辨伪、分类。目前已开始用电子计算机缀合甲骨。(3)甲骨文形成的时代及发展过程的分期,不同出土地甲骨文的时代、类型、性质的比较分析。(4)卜辞的排谱。

即根据卜辞的干支、内容,把残碎离散的材料集中起来,有利深入研究。(5)卜辞文字的考释。由于甲骨文多数的笔画和部位没有定型,不识或识之不准确的字不少。

就是已识的字,由于存在同音假借等现象,它们在卜辞里的用法,往往还要通过考释才能弄清楚。释字是研究甲骨文最重要的基础工作。(6)系统地了解卜辞的内容。

(7)甲骨文的艺术。(8)甲骨学与考古学、历史学及古代科学史的关系。

甲骨学是随甲骨文的发现、研究而建立的。

1903年刘鹗出版我国第一部甲骨着录书《铁云藏龟》,首先将甲骨文公诸于世。次年,孙诒让着《契文举例》,始作考释。

但一般认为,甲骨学的奠基者是罗振玉(罗雪堂)。

罗于1901年在刘鹗处见到甲骨文后,不仅亲自帮助墨拓甲骨,为《铁云藏龟》撰写序言,而且先后编成《殷墟书契》(8卷)(1912)、《殷墟书契菁华》(1914)、《殷墟书契后编》(上、下卷)(1916)、《殷墟书契续编》(6卷)(1933)及《殷墟书契考释》(1914)、《增订殷墟书契考释》(1927)等书。因而列“甲骨四堂”(其他三人为王观堂、董彦堂、郭鼎堂)之首。王国维(王观堂)是继罗振玉之后甲骨学领域的成绩突出者。

他于1917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商先公先王考》及《续考》,是在文字考释的基础上把甲骨文研究向前推进一步的代表作。同时,他还将甲骨文与商史研究结合起来,使甲骨文在学术界的地位大大提高。

由于罗振玉与王国维在甲骨文流传和研究方面建树较多,有人将甲骨学称为“罗王之学”。

董作宾(董彦堂)在20、30年代参加和主持殷墟发掘工作,创获很多。

1932年作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年正式发表),是甲骨学者必读书目;他创始的五期断代说,在甲骨学研究中是重要里程碑。郭沫若(郭鼎堂)从1928年开始研究甲骨文。他在甲骨文的搜集和传播方面所作的贡献,体现在早年于日本编辑、考释的《卜辞通纂》(1933)、《殷契粹编》(1937)以及逝世前主编的《甲骨文合集》等着作中。他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则撰写了《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考释》等专着及许多甲骨论文。

此外,着名的甲骨文学者有胡厚宣、唐兰、于省吾等人。胡厚宣所着《甲骨学商史论丛》在中外学术界久享盛誉。于省吾1940-1943年出版的《双剑誃殷契骈枝》、《双剑誃殷契骈枝续编》、《双剑誃殷契骈枝三编》,其新识或纠正过去的误译100多字,是罗振玉、王国维以来解决甲骨文识读数量多而准确性强的重要着作。50年代后,安阳殷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该地设立了工作站。

西周原等地大批周代甲骨的发现,扩大了甲骨文的研究范围。建国以后甲骨学的研究特点是:(1)总括性的着述增多。

主要有集甲骨着录大成的《甲骨文合集》(1979年后分卷出版);集文字考释之大成的《甲骨文考释类编》(于省吾编纂);集甲骨发现65年研究成果之大成的《殷墟卜辞综述》(1956年出版)等。

《2)研究手段及成果的质量明显提高。

主要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先进设备的采用及一批研究深度和广度超过前人的着述的出版。(3)甲骨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日益密切。如考古发掘和研究,不但有很多的甲骨出土,而且为甲骨学中“自组卜辞”的时代和“卜用三骨”等多年争论不休的问题提供了新证据。目前,我国甲骨文(古文字)研究队伍进一步加强。

全国的学术组织有“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不少高等学校和研究机关相继建立了古文字研究室。

一批居住在台湾的甲骨学家,出版了数量颇多的甲骨文着述。从1928年起,前中央研究院开始在安阳殷墟以科学的方法发掘甲骨文,至1937年,前后进行15次,获得大量的商代晚期遗迹、遗物及甲骨文。

这些甲骨资料,除已在《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上辑和中辑着录者外,董作宾又在1954年出版了《殷墟文字乙编》下辑,张秉权自1957年陆续出版《殷墟文字丙编》(全书分上、中、下3辑6册)。此外,董作宾于1956年又出版了《殷墟文字外编》,严一萍于1975年出版了《甲骨缀合新编》(全书共10册)。在甲骨文研究的工具书方面,金祥恒于1959年出版了甲骨文字典《续甲骨文编》,李孝定于1965年出版了《甲骨文字集释》,后者是集几十年来甲骨文考释大成之作。在甲骨学的教科书方面,严一萍于1978年推出了上、下两集的《甲骨学》,这是甲骨学史上专门研究甲骨本身规律的全面综述之作。

甲骨学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不少外国学者,毕生从事搜集、着录、撰述,着述甚丰。

日本还建立了甲骨文的专门学术组织——甲骨学会。

【阅读书目】:

《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王宇信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甲骨学史》,吴浩坤等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甲骨学初论》,王明阁着,黑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甲骨文》,范毓周着,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