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992页(1770字)
又称“比较历史学”。
应用比较方法研究历史的学科。
比较史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比较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自发应用,这种自发应用的历史几乎同史学自身的历史一样久远。(2)对史学比较过程中方法论的研究,通常称之为“历史比较研究”,它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历史的一种方法。第二方面是对比较方法的“自觉”研究,有意识地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寻求历史运动的特征。进行历史比较研究的方式主要包括:(1)从比较研究的时间范畴来划分,可分为同期比较和异期比较,也可分为并行比较和垂直比较;(2)从空间范畴来划分,可分为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3)从总体内容上来讲,可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具体来讲,目前受到世界史学界广泛赞扬和公认的比较方式主要是:(1)文明体系的比较;(2)历史过程的比较;(3)具体事件、人物、集团、机构和观念的比较;(4)结构比较;(5)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比较。
史学比较的类型及其功能大致可以归结为6种:(1)同上求同。这是对相同社会阶段形态之上同类事物同一性的比较,它是探讨事物的普遍性,进而由普遍性研究规律性的一种方法。(2)同上求异。对相同社会形态之上同类历史事物差异性的比较。它揭示某些相同事物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表现的特殊性和个性,进一步研究差异性所产生的原因、条件及这种差异对相关国家地区的影响,这就有可能对各自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预见性。(3)异上求同。
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发展形态之上作动态考察、研究,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延续和继续关系,通过继承性加深理解现实的必然性;通过延续性,加深理解未来的必然性。(4)异上求异。根据历史发展的差异性,找出人类历史依次更替的不同阶段的纵横差异,从而对社会各领域内的具体历史事物找出总体结论。(5)同上求异同。
这是在同一社会阶段形态上对同类事物同异两方面作出对比研究的办法。这种比较,既揭示出事物的共性(普遍性),又揭示其个性(特殊性),进而研究共性和个性对历史事件的影响、作用,以期全面把握历史。(6)异上求异同。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态上对事物发展的各历史时期进行同异的比较考察,与同上求异相比,它把某一历史过程(或事物)置于更为广阔亘长的历史天幕上进行对比分析。
求同,是探讨历史事件的连续性;求异,是探索历史过程的发展变革及其进化演变。比较史学的目标有5个:(1)通过比较来认识各国历史的特征。各国历史进程都展示了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内容,但更多地是展示这个特定国家的民族语言形态、政治宗教运动、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以及心理素质等同另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同的特征;(2)通过比较,使史学家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层次,它可以达到跳出具体历史事件的框架,在更为广阔的历史帷幕下找到某一历史事件的宏观运动过程;(3)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进程的全面比较,发现人类历史的共有规律性和某一特定民族(或国家)历史演进的特殊规律,从而找到特定国家的发展轨迹,进而预测未来;(4)通过历史比较,各国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吸收人类文明中最优秀的成果,促进本国的文明发展;(5)通过历史比较,找出社会结构的演变规律,从而达到结构优化的目标。
比较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史学之父”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他在其名着《希波战争史》中,就已经应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我国古代的孔子、孟子、司马迁等史家和思想家们事实上也已经应用了比较史学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产生之后,历史科学领域迅速确立了比较研究的科学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比较史学得到迅速的发展。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克(1886-1944),有人称其为“比较史学之父”,《欧洲社会历史比较研究》(1928)是其代表作。他在检验解释性假设、发现不同社会独特性以及为历史系统地提出问题等方面,都应用了比较研究方法。
其他现代史学家也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成绩。60年代之后,他们又把比较史学的研究拓展到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
美国在1958年创办了国际性季刊《社会与历史比较研究》。
我国现代着名史学家郭沫若、陈寅恪、齐思和、傅筑夫、胡如雷等,都进行过历史比较研究和在历史着作中大量使用了比较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