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省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新编中国文史词典》第146页(456字)

①中国古代官署名。

魏晋时始设,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此后,尚书令之权为中书监、令所夺,中书省渐成为中央总机构,至梁陈而规模益备,其内部事务官有中书舍人5人,领主事10人,书吏200人,分掌21局。隋代中书省改称内史省、内书省,唐代曾改西台、凤阁、紫微省,皆不久复旧,宋以中书省与枢密院分掌政务、军事。

元代废三省之制,中书省更为唯一的最高国务机构。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明初沿元制,不久革去中书省,废丞相,中书省之名始废。

②元及明初行政区划名。元代将直接统治区划分为13个行政区。

其中首都附近地区(包括今河北、山东、山西三省全部;内蒙古、吉林、河南一部;安徽、江苏北部小部地区)称为“腹里”,直接归中书省统辖;“腹里”以外地区,分置11个行中书省和由宣政院管辖的吐蕃地区。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废中书省机构,其所辖府、州直隶六部。

唯自元朝后,“行省”之名沿袭至今。元朝的行省划分,初步奠定了中国行省规模。

上一篇:中书令 下一篇:少林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