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新编中国文史词典》第597页(447字)

法书摹刻上石(或木)而得的拓本。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命侍书学士王着编次摹刻秘阁所藏法书为10卷,即所谓《淳化阁帖》。每卷之首标明“法帖第某”,“法帖”名由此而来。

法帖与碑刻的区别主要有二,法帖为横式(石、木),碑大多为直式;法帖用途是为观赏学习,成帖往往在后,碑刻意在记载某人某事,书写(书丹)和镌刻几乎同时进行。法师对精通并善于传播佛法的僧人的称谓。

嘉祥《法华经疏》:“以人能上弘大法,下为物师,故云法师。”后亦作为对一般僧人的尊称。

法家先秦重要学派之一。是战国时期新旧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产物,前期代表人物为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后期代表为韩非。其学说内容为:提倡富国强兵,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加强君主专制,厉行严刑峻法。

法家学说适应了当时形势的需要,为封建阶级即将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西汉以来,虽然儒家学说逐渐取得统治地位,但“外儒内法”的两手政策,一直为历代统治阶级所采用。

上一篇:法曲 下一篇:新编中国文史词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