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行为科学辞典

万物皆备于我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行为科学辞典》第32页(532字)

孟柯(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提出的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始见于《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思是说,世界上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存在于我的心中,都在我自身之内,人们只要反求诸己,反省内心,就能获得一切真知。此后,该命题为许多唯心主义哲学家所继承。宋代陆九渊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尔。”(《陆象山全集·与侯孙璇书》)他认为,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在我的心中,是心所固有的,人们只要反省内求,体验“本心”,就可以求得万事万物之理。明代王守仁也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与王纯甫》,《阳明全书》卷六)。“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答顾东桥书》,《传习录中》),因此,认识的对象是心,而不是事物,认识就是要“求理于吾心”,只有“求之于心”,认真地反观内省,体认本心,才能获得事物之理,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按照万物皆备于我的观点,人们的认识和行为都是由自己的“心”决定的,人们可以随心所欲,无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因而,它是一种引导人的行为走向失败的错误观点。

剔除其唯心主义糟粕,吸收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精华,对人的行为又有积极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