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行为科学辞典

问题行为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行为科学辞典》第210页(676字)

儿童扰乱他人或障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即那些引起麻烦的行为。

问题行为是儿童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按其表现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攻击型的,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不遵守纪律和规则,与同学不合作,破坏公共财物,欺骗或偷窃等;另一类是退缩型的,表现为羞怯胆小,沉默寡言,神经过敏,过度焦虑,自卑,孤僻,对人对事冷漠,回避与他人接触等。攻击型问题行为具有明显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极易引起家长和教师的烦恼和厌恶。而退缩型问题行为则往往以消极的、极顺从的形式表现出来,对集体的干扰不明显或无影响,不易引起家长和教师的注意,但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障碍,实际上比前者要严重得多。一些长期的追踪证明,退缩型问题行为往往是造成日后各种心理适应不良的预兆。

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极为复杂,它与自然素质和心理状态如需要、气质、情绪和性格等有关;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如家庭的组合状况,教育水平,亲子关系,儿童在学校集体中所处的地位,与教师、同学的交往状况,学习成绩,校外的交友,社会风气等等,都可能成为问题行为的诱发因素。问题行为是与正常行为、变态行为相比较而言的,在行为的发生和行为的机制上,并无严格的界线,因此在判断和确定儿童的行为是否问题行为时,要持慎重态度。

问题行为是可以改善和矫正的。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尽可能消除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是预防和减少问题行为的积极措施。

促使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预防或矫正问题行为的关键。行为科学有时在广义上即泛指包括儿童在内的一切人的问题行为上使用这一概念。

上一篇:问卷法 下一篇:行为科学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