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律背反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江苏人民出版社《简明马克思主义原理辞典》第97页(551字)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康德的哲学用语。

指两个相互排斥而又被认为是同样正确的命题之间的矛盾。康德认为,当理性试图把客观世界作为整体来思考,并力图揭示其本质时,就必然会陷入自相矛盾。康德把这种矛盾叫做“二律背反”。

康德认为这种“二律背反”有四个:(1)正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2)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不可分的部分构成的;反题:世界上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杂的、可分的。(3)正题:世界上存在着自由;反题:世界上不存在着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4)正题:存在着世界的最初原因;反题:没有世界的最初原因。康德提出“二律背反”的目的,是试图证明人类的认识不能超于经验界限之外,否则就会陷入到无法克服的自相矛盾之中。

其本意是用来说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客观世界(物自体)及其本质是不可认识的,从而把人们的认识引向反科学的不可知论。但是尽管如此,二律背反在哲学史上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这在于康德看到矛盾乃是理性思维的本质,指出认识必然会发生矛盾。因而对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是康德的一大历史功绩。

他对有限与无限、自由与必然等问题的分析,对后人辩证的解决这些矛盾,也具有启示作用。

上一篇:均衡论 下一篇:折衷主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