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本性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电影电视辞典》第430页(830字)
关于电影艺术本质、电影艺术特具的美学机能的论点。
主要有两种观点:①照相本性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和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巴赞认为:电影是一种通过机械把现实纪录下来的艺术,是照相的延伸。所有的艺术都是以人的存在为基础的,只有照相是得益于人的不存在。克拉考尔也认为,电影按其本质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照相手段一样,对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因此,电影的本性应该是物质现实的复原。②形象本性论。
代表人物鲁道夫·爱因汉姆、谢尔盖·爱森斯坦、贝拉·巴拉兹、让·米特里等人。反对把电影看作是一种机械物理过程,反对把电影当作现实的复制物。他们在各自的着作里分析了电影手段的假定性、主观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之后,认为电影有必要也有可能对现实进行选择、概括、提炼,因而也应当融进艺术家的主观思考和情感,与传统艺术站在同样的高度创造出银幕艺术形象来。所以电影具有与其它艺术同样的实质,电影艺术的本性是形象本性。
从电影艺术的创作实际来考察,形象本性论是合乎电影艺术的内在规律的,照相手段不应放在本性的高度来认识,但可以放在特性的层次上来强调。因为电影以摄影为最基本表现手段,而摄影本身是对物质现实的精确记录,它使电影具有其它艺术无法达到的逼真性,具有一种记录功能。
然而,照相毕竟不是现实的同一物,只不过是现实的影像而已。而且照相的全部过程:从拍摄对象的选择,拍摄角度的取定,拍摄距离的把握,光线、色彩的运用,到画面构图的安排以及曝光洗印时的艺术处理,没有一个步骤不具有假定性和主观性,所以电影不可能是物质现实的复原,不可能没有人的创造性干预。
相反,摄影、蒙太奇等一系列电影手段使电影艺术家被迫对生活作出选择,从而使他们有可能从自己的特殊角度去感觉生活,提炼生活,创造出具有逼真形态和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并在这一形象中凝聚自己的情致、气质、思考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