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克雪尔—俄林定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国物资管理辞典》第605页(869字)

资本主义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雪尔在1919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用要素赋予来解释李嘉图学说中两国之间的比较成本差异。他的学生——瑞典经济学家俄林接受老师的论点,并加以发展。

他认为,即使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效率各国都一样,只要各国之间生产的要素赋予不同,并且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两国之间仍然会产生比较成本差异,从而导致国际贸易。贸易进行的方向遵循这样的原则:一个国家出口的是那些在生产中大量使用了这个国家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的是那些在生产中大量使用了这个国家最缺乏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国际分工和开展贸易,双方都会获得贸易利益。例如:日本地少人多,澳大利亚则地广人稀。

两国相比,日本劳动力比较丰富,土地比较缺乏;而澳大利亚土地比较丰富,劳动力比较缺乏。因此日本土地的价格要高于澳大利亚,劳动力的价格要低于澳大利亚。日本向澳大利亚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从澳大利亚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两国都可以获得比较利益。赫克雪尔-俄林的贸易理论有两个主要论点:一是认为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于各国的生产要素赋予以及要素比率。二是认为国际间的商品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因而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不论是商品价格还是生产要素价格在国际间都有均等化趋势。

对于这个贸易理论,有一个很着名的反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提出来的,又被称作“里昂惕夫之迷”。

里昂惕夫使用包括200个行业在内的投入产出表,先后两次采用美国1947年和1951年的统计资料,比较美国进出口商品所需的劳动和资本的比率。结果表明,美国这样一个广泛被认为资本比较丰富而劳动力比较稀缺的国家,出口商品的劳动密集程度高于进口商品,进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高于出口商品。

这与H-O理论的结论恰恰相反。一时轰动了西方学术界,引起了热烈的争论。为了解开这个“迷”,陆续又有一些经济学家重复了里昂惕夫的工作,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甚至提出了新的理论。

上一篇:相互需求法则 下一篇:对外贸易乘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