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
书籍:商业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商业大辞典》第490页(609字)
也称“重农轻商”、“重本抑末”。
我国古代重视农业、轻视或压抑工商业的思想和政策。战国时期,地主阶级思想家大多主张“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源,也是国家富裕和财政收入的源泉,从事工商业的人多了,农业劳动力就得不到保证,因此,必须加以限制。先秦商鞅变法,把“重农抑商”正式付诸实施。秦汉时期,又有进一步发展。
以后在各个时期虽有程度上的差别,但其基本思想一直延续到清代。雍正五年下谕:“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重农抑商”的思想和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巩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却严重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对“重农抑商”思想进行了强烈抨击,提出了积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思想和政策。
清政府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之下,不得不放松对工商业的控制,提出“振兴商务”、“讲求制造”、“通商惠工”的主张和改变“视工商为末务”的思想,并颁布了一些保护和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条例、章程,使“重农抑商”思想和社会风气有了一些转变。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我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几千年来“重农轻商”的影响在人们的头脑里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