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楼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浙江古籍出版社《明清小说鉴赏辞典》第1298页(1198字)

这篇小说,篇幅不算长,但内涵却较为丰富。

至少提出了三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一是,关于评判历史人物的价值取向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人生价值观的问题。过去评价关圣的文字,都只在“忠义”二字上做文章,陈陈相因,如出一辙。某公却要另出机轴,以阐发其所以为圣为神之道。细读全文,可以悟出,某公认为,关圣首先是一个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大丈夫,这才是他为圣为神的根本原因。在当时,吏治极为黑暗腐朽,朝野上下,贪赃枉法,结党营私,无所不为,已成为关系国运民生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首辅和坤就是天下第一赃官,皇帝也算不上什么英主。对于这些,作者在《夜谭随录》中均有所涉及。在这种情况下,提倡什么“忠义”就等于与黑暗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甚至做他们的帮凶。而刚正不阿,在当时是一种反潮流的精神。消极地说,可以独善其身;积极地说,也可以为国计民生做一些救偏补弊的事情,或者为某些人起一点“棒喝”的作用。这里,拿关圣做文章,就是一种神道设教。

袁枚在《子不语》中对这一点说得很清楚。二是,主张创新。中国号称的国度,同时也是散文的国度,向来诗文并称。碑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重要体裁,写碑记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写诗文,作小说,贵在创新。

可以说,没有创新也便没有文学。在当时的文坛上,出现一股公式化、泥古化的逆流,主张创新,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三是,关于创作灵感问题。这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也是难于说清的问题。

王世德主编的《美学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人类思维活动中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性精神现象。当人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酝酿思考时,由于有关事物的启发,茅塞顿开,引起认识上的质的飞跃,使所探索的主要环节突然得到明确的解决。这种现象,一般称为获得了灵感。”还说,灵感还具有偶然性,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虽有规律,但不易被理性自觉掌握。

本篇是形象地来描写这一现象的。最后,也做了一个概括,某公说:“初构思,心中纷如乱麻,闻泉林松风皆厌其聒。三日后,此心死矣。今日将晡,犹无一字,方怒童儿嘻戏,将申挞伐,杖折而机忽开。操觚(笔)时,自觉如征鸟厉疾(急),一挥而就。戛戛乎岂难哉,汩汩然其来矣。

诚不解何由得此。”这些似可与词典所说,互相印证。

本篇大约是以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公式来探讨灵感问题的第一篇小说。

晚清,宣鼎的《夜雨秋灯录》中有一篇《杜少陵塑像》,也是写灵感问题的,虽然情节互异,但理路完全相同。他们都是文学家小说家,对灵感问题都有切身体验,因而写得入情入理,很值得一读。

本篇是志怪性的传奇小说,上述各种问题是蕴涵在艺术形象之中的。

如果我们不考虑这些问题,只当做一篇小说来欣赏也未尝不可。作者在写上述问题时,有的明写,有的暗思;有的详写,有的略写。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结构、剪裁的匠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