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上海人民出版社《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辞典》第14页(853字)
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
通常是专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普遍的共同的本质的人性论。中国古代的性善论、性恶论、性三品说等,是地主阶级的人性论。
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以个性解放为主要内容的人性论,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对人的压抑和束缚。
此后,人性论在欧洲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形成各种不同派别的理论,如把人性作为自然的欲求的英国经验主义和法国启蒙主义的人性论,把人性作为人的自然本质的费尔巴哈的人性论,等等。
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宗教神学和封建道德的斗争中起过进步的作用。到资产阶级取得政权,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日益尖锐以后,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资产阶级人性论基本上成为资产阶级宣扬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欺骗和麻痹无产阶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武器。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共同特点是不用阶级观点、历史发展观点分析人、解释人性,而是用抽象的人性去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因而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人和人性,并不否认人性的客观存在。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有生理、生物方面的特点;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有社会生活方面的特点。
没有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当然无法存在,但是人的本性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社会属性,是由人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不同的社会集团,以及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教养、心理特征等等,人性有它的纷繁的演变和分化。
在阶级社会中,具有社会性的人性常常表现为人的阶级性。
但是社会性并不等于阶级性,由于人们生活在共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也有某些人类的共性。
把具有社会性的人性完全归结为人的阶级性也是不确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