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联盟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上海人民出版社《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辞典》第47页(1021字)

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结成的革命联合。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都有摆脱阶级剥削和压迫、摆脱贫困状态的革命要求,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所以能够结成联盟。在无产阶级的整个革命事业中,农民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就不能不关心自己的同盟军问题。

农民是工人阶级最坚固、最可靠、最伟大的同盟军,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工农联盟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和最高原则,没有巩固的工农联盟就没有巩固的无产阶级专政,就不能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农联盟思想是由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848-1849年法国革命的经验后认为,无产阶级失去同盟者农民的支援,就不能触动资本主义制度,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后来,马克思又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农民的利益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调和,“农民就把负有推翻资产阶级制度使命的城市无产阶级看做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领导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7页)。列宁在俄国的条件下,发展了工农联盟的思想,即相信农民的革命性,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永久的、可靠的同盟军,不但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成为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而且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也完全有能力把农民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共同进行革命和建设。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具体运用和发展了工农联盟的原理,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67-1368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发展和巩固起来的。

在民主革命时期,工农联盟建立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时期,它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并靠正确的经济政策来巩固。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了生产,活跃了经济,促进了城乡商品流通和广泛合作,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工农联盟。工农联盟是个历史范畴,主要存在和发展于经济不发达国家。

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使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消失以后,它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