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三次历史性的转变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上海人民出版社《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辞典》第93页(926字)

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是由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党当时处在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下,致使革命在强大敌人的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地领导武装革命。

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建立了红军部队,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展开了群众革命斗争。第二次历史性的转变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王明“左”倾错误造成的失败使革命根据地和白区的革命力量都受到极大损失,革命陷于危机。193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决定和实行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发展了人民武装力量,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革命事业获得新生。

第三次历史性的转变是从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1966年5月一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以及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革命,使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全党工作的着重点从1979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就为各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