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书籍: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上海人民出版社《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辞典》第226页(547字)
是一种高尚的政治道德和政治修养。
出自北宋范仲淹所着《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范仲淹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他所担忧的是地主阶级的国家,即北宋王朝的江山和地主阶级利益。
因此,他的思想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有他的阶级局限性。但是,这句名言反映了志士仁人的政治道德和政治修养,揭示了一个人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阶级的、国家的、人民的整体利益的关系。即首先考虑的不是个人如何,而是国家的安危、兴衰、荣辱,人民的疾苦,只有当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时,个人才能得到幸福和欢乐。因此,它具有人民性和进步性。这与那种只图个人享乐、不顾国家、民族危亡的昏庸思想相比,无疑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这句名言常被后人称颂和引用。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引用了这句名言,并赋予新的含义,要求共产党人全心全意地为大多数人民服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自觉地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并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不仅要先公后私,而且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
上一篇:先锋模范作用
下一篇: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辞典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