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上海人民出版社《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辞典》第319页(1492字)
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各种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一门学科。
它从整体出发,以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系统整体和组成整体的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来揭示系统的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的本质,以此来把握系统整体,达到最优目标。系统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路德维格·贝塔朗菲。
系统论的创立起源于对生物学传统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批判。贝塔朗菲认为生物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孤立地看待因果联系,不注意生物整体各部分的协调关系,把生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和各个过程割裂开来进行研究,把整体视为各部分的“简单相加”。
这种方法不能完整地描述生命现象,不能解决生物学中的理论问题和现代科学技术提出的实践问题。贝塔朗菲把哲学中关于协调、联系、秩序、目的性等概念,运用到生物机体的研究中,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一是系统观点,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都是一个系统,它的整体性功能大于其各孤立部分的总和。二是等级观点,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是按一定的等级和层次组织起来的。三是动态观点,认为一切生命现象都处于活的状态中,都是活的开放系统,都和外界环境进行质量和能量的交换。
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1937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把系统整体当作研究和处理的对象。
所谓系统整体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作为系统的有机整体是普遍存在的,小至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夸克:大至地球、太阳系、星系、总星系,都可看作是一个系统,都是系统的具体表现形式。
同时,大系统中又有小系统,小系统中还有更小的系统。构成系统要具备三个要点:一是要有两个以上的要素;二是要有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不具有的新的整体性功能;三是系统的各要素要有严密的结构性和不可分离的相关性。
所谓结构性是指系统的内在形式,或叫系统内部的组织、机制,即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排列秩序。所谓相关性是指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
系统的结构性和相关性是决定系统整体性功能的关键。在一般情况下,结构越合理,相关性越大,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越好。
系统的整体性是系统的核心。系统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系统(如太阳系统、生态系统等自然界本来存在的系统)、社会系统(如一个国家、一个集团等社会领域中存在的系统)、思维系统(如一门学科、一种理论体系等思维领域存在的系统)、人工系统(如文化、卫生、教育等为达到人类某种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系统)、复合系统(如人一机系统,即人工系统和自然系统组合而成的系统)五大类。研究系统,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系统,建立人类所需要的系统。系统工程就是应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工程技术系统。系统论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现代科学整体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系统论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是控制论、信息论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解决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军事等各方面复杂问题的重要方法论基础,在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中,已充分显示了它的威力。系统论的研究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美国一些着名的大学都开设有关系统论的课程,到70年代初美国已有系统分析专家17.5万人,现已增至300万人。
系统论理论的发展迅速,现已发展出诸如比利时物理学家的“耗散结构”理论、联邦德国科学家哈肯的“协同学”、苏联乌也莫夫的参量型系统理论等新的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