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兰竹图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书画鉴赏辞典》第772页(1375字)

【作品赏析】:

这是有名的一幅合作画,由石涛画兰竹,王原祁画坡石。

石涛的墨竹,在我国墨竹史上是一绝,清代专门画墨竹的郑板桥就最崇拜石涛的画竹,曾赞叹道:“石涛画竹好野战,略无纪律,而纪律自在其中。燮为江君颖长作此大幅,极力仿之,横涂竖抹,要自笔笔在法中,未能一笔逾于法外,甚矣石公之不可及也。

功夫气候,僭差一点不得。鲁男子云:惟柳下惠则可,我则不可,将以我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余于石公亦云。”郑板桥认为石涛的墨竹画法是无法之法,无法而有法,不可端倪,难于模仿,自己虽明知难以企及,还是要努力去学他,对于石涛的墨竹可谓极其倾倒。

而此图又是石涛墨竹中罕见的精品,画家精确地捕捉了竹枝、竹叶在阵风中摇曳、飘舞的那种动态和神韵,非常自然又非常出色地表现了出来。竹叶上下交错,左右纷披,上仰下垂,斜拂横出,乱而不乱,把无形的风刻画了出来,使人如闻其声,而墨色的浓淡配合,尤为和谐优美。

在合作画中,补景是非常不易的,只要位置有些微不妥,姿态略有乖悖,墨色稍有浓淡不当,前一位画家所画的再好,也会毁于补景上的一两笔败笔。

王原祁在这幅画上充分表现了他的艺术才能。坡石的形状、位置以及笔墨都是精心安排的,特别是在中部横切画面的山坡的轮廓线,与之相连组成一个块面的平台及丛石,使画面稳定而舒畅,把兰竹的潇洒和飘逸衬托得恰到好处,位置天成,令人叹服。王原祁对石涛的绘画艺术是极为钦佩的,曾说过:“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予与石谷(王翚),皆有所未逮。”他为石涛这幅兰竹补景,虽然景物不多,必定是惨淡经营的,所以才如此精彩。

这幅画是石涛送给清朝的宗室辅国大将军博尔都的,画上题云:“风姿雪艳之中,随意点缀,何物不成清赏?所既有寒木,又发春花,新尚书亦应笑而首可。时辛未二月寄上问翁老维摩。

清湘石涛济道人。”“问翁”就是博尔都(号问亭),辛未是康熙三十年(1691),此时石涛50岁,正在北京。博尔都雅好书画,在康熙皇帝南巡时“随驾”至扬州,对石涛的艺术十分敬佩;石涛在他的鼓动下来到北京,名动公卿。这幅画上,在名款下石涛钤了三颗印章,其中第二颗印文是“臣僧元济”。有些美术史家认为石涛是明朝的宗室,对清朝的皇帝称臣是失节行为,断定这方印章是博尔都为了将此画呈献给康熙而补钤的。但从钤印的位置上看,这种说法不可能成立。

其实,石涛在康熙南巡时曾两次“接驾”并画了《海宴河清图》,上面署款“臣僧元济九顿首”,又写了“接驾”二首,有“去此罕逢仁圣主,近前一步是天颜”的诗句,说明石涛对于康熙皇帝的态度是尊崇的,他到北京结交名公巨卿,亦是有荣进的心理的。石涛的父亲被杀,家破人亡,他落发为僧,主要是因为明代宗室的内讧,而且明亡时他尚在幼年,对于清初的民族矛盾没有很深的感受,到他“接驾”以至为博尔都作此画时,清朝已一统天下,四海升平,经济开始复苏,而康熙对明代宗室后裔又取怀柔政策,石涛此时的表现完全是正常的,与失节和人品无关,严格说,石涛并不属于所谓“遗民画家”之列。。

清 石涛、王原祁 轴 纸本水墨 纵134.2厘米 横57.7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