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统计辞典

宏观经济效益统计

书籍:统计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统计辞典》第352页(1035字)

指反映国民经济范围内占用、消耗的劳动(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与新创造的有用成果之比的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评价、分析方法。

反映宏观经济效益的统计指标体系包括:表示各种占用、消耗的总量指标,表示各种有用成果的总量指标,以及把表示占用、消耗的总量指标与表示有用成果的总量指标加以对比的相对指标。综合表示占用、消耗的劳动量或新创造的有用成果,只能利用价值指标。

而这些价值指标应能代表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即用于扩大生产和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消费品。

表示占用、消耗的活劳动或物化劳动的总量指标有:报告期占用的劳动力或消耗的人日、人月或人年数;报告期占用和消耗的生产资金;报告期占用和消耗的固定资产价值或流动资产价值;上期的积累基金;固定资产投资额等。

表示新创造的有用成果的总量指标有:社会总产值;社会销售产值;社会最终产值;社会净产值(即国民收入);报告期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利润和税收等。其中,国民收入最能确切地表示整个国民经济新创造的有用成果总量。

把各种表示占用、消耗的总量指标,分别与各种表示新创造的有用成果的总量指标相比较,可以形成一系列反映宏观经济效益大小的统计指标。例如,把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年平均人数与国民收入相比,形成社会劳动生产率;把上年积累基金与本年国民收入增长额相比,形成社会积累效果系数;把生产资金年平均总额与实现利润、销售税收之和相比,形成资金利税率等。

对宏观经济效益,需要利用一系列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统计指标,从多方面加以反映。

当然,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可以根据研究经济效益的重点,突出某一个或某几个统计指标。

评价经济效益的大小,必须通过统计指标的比较,即把反映宏观经济效益的统计指标,作动态比较和空间比较。为了对影响宏观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利用统计指数法、回归分析法和经济计量模型等。

提高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工作的中心问题。为研究宏观经济效益提供各种数据和评价、分析方法,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的主要任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