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史学名著题解》第295页(1708字)
《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三十卷,附《舆图要览》四卷,顾祖禹着。
顾祖禹,字景范,学者称宛溪先生,江苏无锡人。生于1631年(明崇祯四年),卒于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年六十二。顾祖禹是明末清初着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也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学者。
他从二十九岁开始写《读史方舆纪要》,前后历二十年,十易草稿,一直到五十岁时才完成全书。
《读史方舆纪要》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历史地理名着,自清以来,始终盛行不衰,至今仍为我们所利用,是学习研究历史地理的必读参考书。
《读史方舆纪要》着重考订古今郡县的因革变迁,详列山川险要,形势利害,共二百八十余万字。
全书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历代州域形势,共九卷。按历史顺序,记述从唐虞三代、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直到明各朝的政治区划及沿革。
第二部分,以明代两京(直隶、江南)、十三布政司(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的行政区划为单位,分别叙述各地的情况,共一百十四卷。这是全书的主要部分。
两京十三布政司各有概论形势的总序一篇,下按府、州、县排列,次第叙述所辖境内的城镇、山川、关隘、桥梁、驿站等等。第三部分,州渎,共六卷。
采录历代地理书中对于山川、江河的记载。第四部分,分野,共一卷。
列出历代史志中关于各地星宿分野的说法。全书正文顶行写,注低一格,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卷首有作者自撰的总叙三篇,叙述着书的动机和目的;凡例二十六则,概述全书要旨。另有其友人熊开之、吴兴祚、魏禧、彭士望写的序言。
后附《舆图要览》四卷,用图表说明自京师到各省、边疆漕运以及海洋等的情况,对阅读全书有一定的帮助。
《读史方舆纪要》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书。
由于作者亲身经受了明朝的亡国之痛,他是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一角度来撰写此书的。全书以政治、军事为主,详论“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而对“景物游览之胜”(魏禧《叙》)则往往从略,所以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这反映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民族光复之用,内中包含了他的一片苦心。当然,本书着重写了政治、军事地理,但对自然、经济地理也并不是完全不涉及,各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及城市的盛衰、交通的变迁、漕运的增减、水利的兴修等情况都或多或少有所叙述,这为我们研究自然、经济地理提供了资料。
顾祖禹治学严谨,这部书是他一生心血结晶之作,考订比较精详,结论大多可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一直为清以来的学者所推重。但是必须指出,由于作者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亲自去全国各地进行考察,主要依靠书本知识,所以错误很难避免,后人已作了一些更正。
此外,作者过分强调了地理环境的决定作用,把明亡之祸归咎于统治阶级不明山川形势,是不符合事实的。
《读史方舆纪要》刊行较晚。
作者在世时,仅由无锡华氏于1666年(清康熙五年)刻印了历代州域形势部分,共五卷。顾祖禹死后一百十九年,即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四川龙万育的活字本才问世。
道光、光绪时有多种刻本,其中以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新化邹代过之三味书室刻本较为精善。1937年商务印书馆有《国学基本丛书》本,根据龙万育本排印。
1955年中华书局用《国学基本丛书》本原版重印,分为六大册,出版前用邹代过本进行了校勘,纠正了一些错误,此本后附有《读史方舆纪要校记》,是目前最好的一种本子。
《读史方舆纪要》卷帙浩繁,收录地名在三万条以上。日本学者青山定男编有《读史方舆纪要索引》一书,1933年日本东京文化学院初版,1939年增订再版。此索引辑录了书中的全部地名及有关词语,以首字按日语五十音序排列,每条注明原书卷次及按1931年中国行政区划所在的位置,书末附有原书各版本介绍、地名首字五十音序检字。
这对使用《读史方舆纪要》很有帮助,缺点是错误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