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和现象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4页(1653字)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特殊矛盾所规定的根本性质。
现象是本质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现。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但又不直接相符。
假象也是本质的一种表现,不过它是一种歪曲了的表现。
马克思说:“把可以看见的、仅仅是表面的运动归结为内部的现实的运动是一种科学工作”(25·349-350)。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25·923)。《资本论》作为科学,它从分析商品开始,自始自终地运用从本质到现象的叙述方法,在揭示事物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说明它的外在表现。
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是一种有用的物,作为价值又是人与人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它的现象则是一种物。
因此,价值从而商品(包括货币)实质上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资本是物(生产资料),也是价值(能够占有剩余价值的价值),也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物的关系和人的关系也是纠缠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最后说来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于是形成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资本论》在展开自己的理论时,总是在阐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说明各种现象形态,并揭穿形形色色的拜物教,同时批判了那些只在现象中兜圈子、不愿揭露本质的庸俗经济学。
第一卷第一章在阐明商品的内部本质和外部表现以后,接着在最后一节中指出: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生产关系的产物(见23·87-93);在没有商品生产的地方,没有商品拜物教(见23·93-97);并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拜物教思想。紧接着在第二章结尾,又在批判资产阶级的货币学说时指出,“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23·111)
在进入资本的直接的生产过程以后,资本的本质是吮吸剩余劳动。这一本质关系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中,还是易于察觉的。
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由于劳动生产力的客体和主体因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被资本所占有,劳动生产力也就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就被表现为作为物的资本所创造的。况且,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在工资形式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更强化了这个假象。接着在第二卷还可以看到,流通过程加进来以后,“不管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吸取了多少剩余价值并把它体现在商品中,商品中包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必须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于是,生产上预付的价值的收回,特别是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似乎不是单纯在流通中实现,而是从流通中产生出来的”(25·935)。
然后在第三卷看到,由于分配过程的加入,也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由于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在这个转化的一系列中间环节中,内部联系的线索越来越消失。而且,利润还要再分割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
企业主收入好象不是来自剩余价值而是来自资本家自己的“劳动”,利息则不仅好象与雇佣劳动无关,也好象与资本家的“劳动”无关,而是来自货币资本。“创造价值,提供利息,成了货币的属性,就象梨树的属性是结梨一样。”(25·441)在生息资本的形式上,“资本关系取得了最表面、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形式”(25·440)。最后,在地租形式上,它好象与社会关系无关,只是直接与一个自然要素(土地)联系在一起。
在地租形式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内部联系就最后割断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完全隐没了。“在这个世界里,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为社会的人物,同时又直接作为单纯的物,在兴妖作怪。”(25·938)
《资本论》就这样逻辑地从叙述本质到揭露现象,并在第三卷第四十八章加以综合,第五十章加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