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危机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213页(1905字)
资本主义货币流通领域出现的激烈震荡和混乱。
它与资本主义信用危机密切联系。信用制度普遍发展起来后,资本家在交换中付出商品不是取得货币,而是取得定期支付的凭证、信用货币。
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银行家把借贷货币资本大量集中在自己手里,然后贷给职能资本家。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货币在很大程度上一方面为信用经营所代替,另一方面为信用货币所代替。在信用收缩或完全停止的紧迫时期,货币将会突然作为唯一的支付手段和真正的价值存在,绝对地和商品相对立。”(25·584-585)货币在各种支付相互抵销时只充当交换价值的独立存在这种矛盾,这时暴露得特别明显。
资本家到处追求货币,就“象鹿渴求清水一样,他们的灵魂渴求货币这唯一的财富。”(23·159)一旦支付链条某一环节发生故障,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遭到破坏,并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结果就使货币流通领域发生剧烈的震荡和混乱,出现货币危机。
货币危机一般是伴随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发生的,具有周期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工业周期的繁荣阶段,生产的高涨引起了信用的扩张,资本家借助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生产扩张逐渐超过市场的扩张。同时,繁荣时期也是信用投机的发展时期。由于商品价格上涨和利润优厚,大量信贷被投机者用来从事投机活动,信用膨胀大大超过生产的增长。
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市场上的商品大量积压,价格普遍下降,流通渠道阻塞,再生产过程停滞,信用急剧收缩,许多企业和银行倒闭。这时人们普遍要求以现款偿还过去的债务,债务人迫切需要支付手段。在债权债务关系的链锁中,每个资本家收进这种支付手段,都要依赖另一资本家的支付。但谁也不知别人能否到期支付,于是发生对市场现有支付手段的全面追逐,每个人都想尽可能多地把所获得的货币贮藏起来,出现了严重的货币饥荒。
货币危机的主要表现是:普遍追逐支付手段,大量存款从银行提出,大批借款人破产,大批银行倒闭,商业信用需要减少,借贷资本的需要极大地超过供给,利息率急剧提高。
在资本主义生产周期中,再生产过程再一次达到过度紧张状态以前的那种繁荣局面时,信用就会再一次超过再生产的需要而扩大,生产的扩充再一次超过市场的容量而扩大。
生产的盲目扩大达到一定程度,新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又会爆发,出现又一次货币危机。
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收缩而必须用现金支付,对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和货币饥荒就必然出现。所以看起来好象全部危机只是由于信用紧缩和货币缺乏造成的,实际上,支付手段之所以缺乏,债务之所以都要求以现金支付,是因为商品生产过剩,不能转化为货币。所以,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25·555)
“交换价值必须在货币上取得独立形式,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25·584)商品使用价值与货币的这种外部对立,在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时期必然会表现为货币危机。
马克思说:“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25·585)货币危机是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表现,不是它的原因。
货币危机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方式中并不存在。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中,虽然也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很不发达,信用和信用制度还未得到发展。
“货币危机只有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和抵销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才会发生。”(23·158)
除了由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引起的周期性的货币危机之外,还有一种主要是由灾荒、政变、战争等原因引起的特种货币危机。
第一卷第三章谈到支付手段时指出:“本文所谈的货币危机是任何普遍的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一个特殊阶段,应同那种也称为货币危机的特种危机区分开来。后者可以单独产生,只是对工业和商业发生反作用。
这种危机的运动中心是货币资本,因此它的直接范围是银行、交易所和财政。
”(23·158)周期性货币危机一般会加深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它是货币流通领域的全面震动和混乱。特种货币危机不具有周期的性质,一般只表现在金融市场的个别环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