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机器体系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231页(662字)

机器协作的一种形态。

当一个发动机可以同时推动许多工作机的时候,就产生了机器的协作。机器协作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许多同种工具机的简单协作,一种是许多不同种的工具机的分工协作。

机器体系就是把一系列各不相同而又互相补充的工具机有机地结合起来,劳动对象通过各个阶段上的不同机器,最后完成产品的制造。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机器体系才代替了各个独立的机器。”(23·416)这样,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中的协作关系,即局部工人结合为一个总劳动者的协作,就再现出来了。这种协作表现为局部工作机结合成一个真正的机器体系,代替了单个的独立的机器。

这种机器体系和工场手工业特有的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形式,在以下两个方面有相类似的地方:第一,每台工作机只完成一种特殊操作,各种执行不同操作职能的工作机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同一种产品的制造;第二,相互分工、相互配合的各种不同的机器,在数目、规模和速度上,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是建立在手工劳动基础之上的,是一种人为的主观的分工,即每一个特殊的局部过程必须预先安排好以适应这种主观的分工;在机器生产中,这个主观的分工原则,被客观的技术原则所代替了,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如何结合等问题,都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的。工场手工业分工使生产的各个特殊过程互相分离;在发达的工厂中,整个机器体系是由各种不同的工作机组合而成的,这样,机器体系就使各个生产过程结合起来,起支配作用的是各个特殊过程的连续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