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流通规律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303页(1348字)
是指李嘉图错误的货币数量论的一个信条。
马克思在论述信用制度下出现了新的流通手段,即作为信用货币的银行券时,批判了把信用货币同金属货币混为一谈的英国通货学派的通货原理。1844年英国的银行立法就是以这种通货原理作为它的理论依据的。这种原理来源于李嘉图的货币数量论的一个信条。
货币数量论是一种用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说明商品价格变动的货币理论,断言货币的价值是同它的数量成反比的。
李嘉图的“纯粹金属流通规律”,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金属货币的价值是由物化在其中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只有在货币的数量同要交换的商品的数量和价格保持适当比例的时候才是这样的。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货币量超过这一比例,货币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价格就会提高;如果货币量降到这一比例以下,货币价值就会提高,商品价格就会降低。那么,货币的数量同要交换的商品数量和价格如何平衡呢?李嘉图认为这是由对外贸易中金的流动来调节的。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下,货币过多的国家,会把跌到价值以下的金输出,并把商品输入。
在第二种情况下,金就会输入,商品则会输出。
这样,该国的货币数量就会与商品流转额趋于平衡。
李嘉图的这种理论是错误的。他片面地把货币归结为流通手段,而看不到货币的本质,以及由这个本质所决定的货币的其他职能。
实际上,商品的价格,在商品现实地进入流通以前就已确定了,它是由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而不是由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所确定的。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并不是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进入流通领域并总是留在流通中。进入流通的只是一定时期内为商品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它是由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决定的。不为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就会转化为贮藏货币。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李嘉图把金属货币和国家发行强制流通的没有价值的纸币等同起来,混淆了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
而纸币是由于它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而发行的,所以只有纸币才总是留在流通之中。
英国通货学派为了想从货币流通领域中去寻找危机的根源和防止的办法,利用了李嘉图这个错误的信条。然而这个信条根本不适合于说明银行券的流通,因为银行券不能象金一样地输入和输出,于是通货学派就对这个信条进行了加工,改由银行人为地防止金属流通规律来调节银行券的发行了。“如果金从国外输入,那么这就证明流通中货币不足,货币价值太高,商品价格太低,因而银行券必须同新输入的金成比例地投入流通。反之,它必须同金的流出国外成比例地从流通中收回。换句话说,必须依照贵金属的输入和输出或依照汇兑率来调节银行券的发行。
”(25·622)依据这种观点,1844年在罗伯特·皮尔任首相期间,制定了皮尔银行法,要求银行券的发行必须有十足的黄金保证,银行券的发行随着银行准备金的增减而增减。他们以为通过银行券的投入和收回,就会调节商品价格,从而消灭危机。结果,这一信条在英国经过大规模试验之后,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遭到了彻底的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