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劳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319页(1374字)
又称有用劳动,或具体的有用劳动。
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生产结果各不相同,并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
在任何社会制度下,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各种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劳动。
”(23·55)
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不同质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质的产品,用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产品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不同产品之所以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除了由于构成它们的物质要素各有其特殊的自然属性外,还因为生产它们的劳动者的劳动各有其特殊的具体的形式。
“因此,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23·56)
但是,具体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只有和自然物质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因此,马克思肯定了威廉·配第提出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见解。
(见23·57)
各种使用价值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虽然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提高与不断深化,具体劳动日益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使用价值的质和量也会不断提高和增大。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的一个方面,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它形成了商品的价值。正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也含有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有用劳动成为较富或较贫的产品源泉与有用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即在一定时间内,具体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在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在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
但是,这种生产力的变化从来不会直接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不管劳动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同样的时间内执行职能的同一劳动总是凝结为同量的价值。不过,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却会影响单位使用价值的价值量,二者成反比例变化,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高,单位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就小,反之就大。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反映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交换,在交换中通过比较各自商品的劳动量进行对等交换,而不同质的具体劳动是无法比较的,必须撇开各个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具体差别,把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还原为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