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含的扩大再生产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431页(1286字)
外延的扩大再生产的对称。
依靠生产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来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它是一种向生产的深度发展,向集约方向发展的扩大再生产,因此有时也称之为“集约的”扩大再生产。
具体说来,实现内含扩大再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加强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提高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的程度;改善企业管理,合理地组织生产过程;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设备,提高原材料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充分利用自然力和自然资源;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挖掘生产中的一切潜力,增产节约,充分发挥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作用;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缩短资本周转时间,以便能用较少的货币资本推动同一的生产资本,或者能用同一的货币资本推动较多的生产资本。
内含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划分,同积累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
有积累,当然可以扩大再生产;没有积累,也仍然可以扩大再生产。马克思在分析利用固定资本的折旧基金进行扩大再生产时指出:“固定资本价值中这个转化为货币的部分,可以用来扩大企业,或改良机器,以提高机器效率。……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含上扩大。这种规模扩大的再生产,不是由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引起的,而是由从固定资本的本体分出来,以货币形式和它分离的价值再转化为追加的或效率更大的同一种固定资本而引起的。”(24·192)
内含的扩大再生产可以由非积累的因素引起,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追加投资。因为,这种类型的扩大再生产是以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前提的。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要以先进的技术设备的增长为条件;并且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同一时间内加工的原材料也会相应地增大。如果撇开自然条件和生产者的技能,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就表现为一个工人在一定时间内,以同样的劳动力强度使之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资料的相对量。工人用来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的量,随着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增长”(23·682)。这样,除特定的场合外,一般都需要追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不过,这种投资的使用方向和作用不同于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而且也不是同生产规模扩大的程度相应地或成比例地追加。
社会再生产的类型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里,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社会再生产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这时,虽然也有一定的扩大再生产,但是基本上都带有外延的性质。
只是在第一次产业革命和机器工业产生以后,在生产技术巨大进步的基础上,社会再生产便过渡到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了。而在机械化生产发展的低级阶段,生产技术和机械效能还不是很高,因此在扩大再生产中,外延的类型仍占很大比重,内含的尚带有局部性质。随着机械化生产发展到高级阶段,即全面机械化、自动化阶段,内含的扩大再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就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