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规律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458页(1909字)
各个社会人口发展过程中各主要因素之间的本质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人口规律反映一定生产方式下人口发展的根本特征、人口与国民经济的本质联系、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发展状况。
人口规律是社会规律,它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规律或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
马克思说:“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和过剩人口增长规律;……这些不同的规律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同生产条件发生关系的种种不同方式”(46下·104)。
这就告诉我们,人口规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的为数不多的共有人口规律;一是反映特定社会形态人口过程的特殊人口规律。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生产有两种: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两种生产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但两者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性质不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自身的生产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就两种生产的关系而言,两者又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发展,就没有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同样,没有人类自身的生产,也不能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社会的存在。
物质资料生产中包含着人类自身生产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的再生产因素,人类自身生产中包含着物质资料生产所需要的人身条件的再生产因素。人类自身的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这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人口经济规律。
马克思说:“社会的条件只能适应一定数量的人口。”(46下·105)这个社会条件指的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条件,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生产关系的性质(即社会条件)决定了人类自身的生产的性质和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人类自身的生产(数量与质量)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生产关系的性质相适应。
这个两种生产相适应的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起作用的规律是特有的人口规律。马克思说:“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界。”(23·692)这种特有的人口规律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是共有的人口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例如,相对过剩人口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人口规律,它产生的客观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两种生产相适应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特殊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类自身的生产从属于资本的需要。相对过剩人口就是指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它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23·691)马克思还指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23·692)。这个规律,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人口发展的根本特征,说明了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状况的影响,揭示了失业是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伴侣,调节人口再生产的客观力量是资本剥削的需要。
马克思对人口规律的论述,是他的经济理论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认为,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46上·37)。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里,马克思已经从资本积累和过剩人口的关系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入口规律,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人口过剩的实质和形成的根源。
在《资本论》里,马克思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积累规律,进一步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强调了人口规律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马克思在他的着作中反复批判了马尔萨斯杜撰的所谓“人口规律”,指出马尔萨斯撇开人口运动的一定的历史规律,臆造出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其头脑之中,因为那是自然界繁殖的规律,而不是人类社会的规律。
因为人口规律是受不同社会生产方式和各种社会条件所决定与制约的。
但是,马克思批判“抽象的人口规律”,只是批判那种否定人口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而臆造的所谓自然的人口规律,而不是否定作为社会规律而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的共有人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