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522页(5424字)

相对于单个资本的再生产而言的、在全社会范围内由各个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在相互联系和交错中所形成的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单个资本都是独立的。但在运动中它们彼此又是相互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就是由社会资本各个独立部分运动的有机的总和所构成。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具有不同的内容。

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只包含生产消费和作为其媒介的形态变化或资本流通,不包括个人消费和不属于单个资本循环范围内的商品流通;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则“既包含生产消费(直接的生产过程)和作为其媒介的形式转化(从物质方面考察,就是交换),也包含个人消费和作为其媒介的形式转化或交换”(24·390);既包含资本价值的运动,也包含剩余价值的流通;既包括资本的流通,也包括不属于单个资本运动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因此,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不能再象研究单个资本的再生产时那村,只考察资本价值的增殖和实现过程中的价值补偿就够了,而且要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补偿问题,即要研究各个资本向哪里出售其商品,从哪里买到它们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工人和资本家又从哪里买到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要以社会总产品,即社会在一年中提供的商品产品为出发点,“应当分析的是”,即社会总商品资本的运动。因为,起点的W′既包含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也包含剩余价值。

所以“它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个人消费”;“在W′…W′运动中,正是要通过说明总产品W′的每一价值部分会变成什么,才能认识社会再生产的条件。”(24·435-436)

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是要研究一年中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如何在价值上和物质上都得到补偿。只有这样,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顺利地实现。这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同时就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因此,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规律性的核心问题。

为了从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上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需要在理论上确定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和物质构成。从物质构成上看,社会总产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一类是用于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社会总生产也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称为第Ⅰ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称为第Ⅱ部类。这两大部类内部各自包括许多生产部门。

从价值构成上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和每个单个商品的价值一样,也由三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其中,c是旧价值的转移,用来补偿在一年中生产上消耗掉的预付不变资本;v+m是雇佣工人的社会总劳动在一年的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v用来补偿在生产上消耗掉的预付可变资本,m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或积累。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成三个组成部分的原理,是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

马克思指出:社会总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另一部分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这在表现出总资本执行职能的结果的产品价值本身内形成一个运动。这个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因而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24·437-438)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按其规模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而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考察,是从分析简单再生产开始的。这是因为,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不维持简单再生产就根本不可能有扩大再生产;而且,“只要有积累,简单再生产总是积累的一部分”,“是积累的一个现实因素”(24·438)。从方法论上看,从简单再生产开始,然后再到扩大再生产,体现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分析方法。

为了便于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基本规律性,可以暂时舍象掉积累的复杂因素,而先从简单再生产分析起。

在考察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时,马克思把极其复杂的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概括为如下的图式作为分析的基础:

第一部类:

Ⅰ4000c+1000v+1000m=6000

第二部类:

Ⅱ2000c+500v+500m=3000

根据图式,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为9000,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要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来实现。在简单再生产基础上的必要交换有三大要点:(1)第Ⅱ部类的500v和500m,要用于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而它们的物质存在形式是本部类的产品消费资料,正是满足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所需要的。所以,这部分产品可以通过第Ⅱ部类内部交换来实现。

(2)第Ⅰ部类的4000c,要用于补偿第Ⅰ部类所消耗掉的不变资本的物质要素,而它的物质存在形式是第Ⅰ部类的产品生产资料,正是满足本部类生产消费所需要的。

所以,这部分产品可以通过第Ⅰ部类内部交换来实现。(3)第Ⅰ部类的1000v+1000m和第Ⅱ部类的2000c。Ⅰ(1000v+1000m)要用于第Ⅰ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但它们的物质存在形式是生产资料,这就需要同第Ⅱ部类的产品相交换来实现其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Ⅱ2000c要用于补偿第Ⅱ部类所消耗掉的不变资本的物质要素,而它的物质存在形式是第Ⅱ部类的产品消费资料,这就需要同第Ⅰ部类的产品相交换来实现其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

因此,只有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这两部分产品才能得到实现。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交换,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在价值上和物质上都得到了补偿,简单再生产得到了顺利实现。在这三方面的交换中,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是最基本的交换关系。

因此,Ⅰ(v+m)=Ⅱc,是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由此还可以推论出另外两个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一是Ⅰ(c+v+m)=Ⅰc+Ⅱc,即第Ⅰ部类一年内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在价值上和物质上都必须等于两个部类在一年内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二是Ⅱ(c+v+m)=Ⅰ(v+m)+Ⅱ(v+m),即第Ⅱ部类一年内所生产的消费资料在价值上和物质上都必须等于两个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一年内个人消费所需要的消费资料。

马克思分析了简单再生产之后,进而考察了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为此,马克思设制的图式是: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这个图式同简单再生产的图式相比,虽然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没有变,仍为9000,但其价值结构改变了,体现了扩大再生产的要求或前提条件。

马克思指出:“对一定量商品来说,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所需要的前提是,既定产品的各种要素已经有了不同的组合,或不同的职能规定,因此,按价值量来说,这种再生产首先只是简单再生产。所改变的,不是简单再生产的各种既定要素的数量,而是它们的质的规定,并且这种改变是以后随着发生的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物质前提。

”(24·571)这里体现的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Ⅰ(v+m)>Ⅱc或Ⅰ(c+v+m)>(Ⅰc+Ⅱc),它表明,第Ⅰ部类的年产品要大于两部类一年内所消耗掉的不变资本的物质要素,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多余的生产资料供两部类扩大再生产之用。

为了扩大再生产,就要有积累。假定第Ⅰ部类的资本家将Ⅰ1000m的一半,用于个人消费(以表示,下同),另一半用于积累。假如积累的资本有机构成仍为Ⅰ4000c:1000v=4:1,其中的4/5用于追加的不变资本,以Ⅰ△c为代表,1/5用于追加的可变资本,以Ⅰ△v为代表,这样,从再生产的角度,上述图式的价值构成组合如下:

为了使两大部类产品的交换得以顺利进行,第Ⅱ部类相应地也要为了积累的目的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100的△c和50的△v,使第Ⅱ部类上述图式的价值构成组合如下:

根据上列组合图式,扩大再生产的必要交换有以下三个方面:(1),即用于第Ⅱ部类原有工人和追加工人以及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的部分,其物质存在形式是第Ⅱ部类的产品消费资料。

因此,这部分产品通过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即可实现。(2)Ⅰ(4000c+400△c),即用于补偿第Ⅰ部类消耗的不变资本和用于第Ⅰ部类扩大再生产追加不变资本的部分,其物质存在形式是第Ⅰ部类的产品生产资料。

因此,这部分产品通过第Ⅰ部类内部的交换即可实现。(3)剩下的是和Ⅱ(1500c+100△c)这两部分。

,是用于第Ⅰ部类原有工人和追加工人以及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的部分,其物质存在形式是第Ⅰ部类的产品生产资料,这就需要同第Ⅱ部类的产品相交换实现其扩大再生产要求下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Ⅱ(1500c+100△c),是用于补偿第Ⅱ部类已消耗掉的不变资本和用于第Ⅱ部类扩大再生产追加不变资本的部分,其物质存在形式是第Ⅱ部类的产品消费资料,这就需要同第Ⅰ部类的产品相交换来实现其扩大再生产要求下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因此,只有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这两部分产品才能得到实现。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交换关系,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在价值上和物质上都得到了补偿,从而扩大再生产得到了顺利实现。在这三个方面的交换中,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是最基本的交换关系。

因此,,是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在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马克思指出,Ⅰ(v+m)不能与Ⅱc相等。如果以代表Ⅰm中作为第Ⅰ部类资本家的收入花掉的部分,那么,就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Ⅱc;“但是,必须总是小于Ⅱ(c+m),其差额就是第Ⅱ部类的资本家在Ⅱm中无论如何必须由自己消费的部分。

”(24·590)为了保证第Ⅱ部类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即还应小于表明,第Ⅱ部类的年产品大于两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既有的个人消费。这样才有多余的消费资料供两部类扩大再生产追加可变资本或工人之用。

马克思写道:“就象第Ⅰ部类必须用它的剩余产品为第Ⅱ部类提供追加的不变资本一样,第Ⅱ部类也要在这个意义上为第Ⅰ部类提供追加的可变资本。”(24·584)

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经历了一个逐渐形成和成熟的过程。马克思是在批判地研究了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魁奈、斯密、李嘉图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全面地考察了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

马克思批判了“斯密教条”,提出了关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和物质构成,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为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对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进行了专门研究,批判了其中的错误,吸收了其中的一些科学因素。

马克思对魁奈以上一年生产过程的结果即年总产品为出发点来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给予了高度评价。马克思写道:“W′…W′是魁奈《经济表》的基础。他选用这个形式,而不选用P…P形式,来和G…G′(重商主义体系孤立地坚持的形式)相对立,这就显示出他的伟大的正确的见识。”(24·115)马克思批判了李嘉图关于资本积累的错误观点,对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马克思在全面地研究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包括全部再生产过程的“经济表”,用以取代魁奈的《经济表》。不过,当时马克思把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称为“第Ⅰ类”,把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称为“第Ⅱ类”;所制订的“经济表”还不十分完善;理论分析和论述还不够充分。但它确实代表了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马克思以无比认真的态度,严格的自我批评精神,为《资本论》第二卷撰写了八份文稿,力求使他的再生产理论达到最完善的程度。

到马克思写《资本论》第二卷草稿时,他放弃了用“经济表”的形式而采用了更为科学的再生产公式的方式来说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