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价格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539页(2124字)
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后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假定社会总资本500平均分配在Ⅰ、Ⅱ、Ⅲ、Ⅳ、Ⅴ五个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又假定它们的资本有机构成各不相同,剩余价值率都是100%,资本周转速度也相同,不变资本价值都是全部加入年产品中,这样,五个部门的利润率就各不相同。
见下表:
在这里我们看到,不同的生产部门,按照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会有各不相同的利润率。
不过在实际上,五个部门资本的不变资本,一般会以各不相同的份额加入年产品的价值,成本价格并不都是100。但这对各部门的利润率并无影响,变化的只是各部门产品的价值和成本价格。如下表:
通过竞争,利润率较低部门(Ⅰ、Ⅳ、Ⅴ)的资本向利润率较高部门(Ⅱ、Ⅲ)转移,必定形成平均利润率(或一般利润率)。
上表中投在五个部门的资本总额等于500,剩余价值总额等于110,所以,平均利润率为110÷500=22%。如下表:
在这五个部门中,有些部门(Ⅰ、Ⅳ、Ⅴ)的商品,按照比价值高的价格出售;有些部门(Ⅱ、Ⅲ)的商品,又按照比价值低的价格出售;总起来说,价格和价值的偏离,互相抵销。虽然各部门的有机构成不同,不变资本转移的份额也不相同,但按照这样的价格出售,Ⅰ至Ⅴ各部门都能得到平均利润。把利润的平均数加到不同部门的成本价格上,由此形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在历史上,商品价值是先于生产价格而出现的。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交换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不存在什么生产价格。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初期阶段,商品经济在整个社会中还未占统治地位,行会制度的束缚还没有破除,资本和劳动力还不可能在各生产部门之间自由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利润没有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商品价值也没有转化为生产价格。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在整个社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行会束缚已被破除,自由贸易、信用制度都发展起来,资本和劳动力已经能够在各生产部门之间自由转移,这时,就形成了平均利润,从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马克思指出:“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进行的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
”(25·197-198)
生产价格出现以后,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再以价值为中心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样,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形式上就发生了变化。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没有弄清价值同生产价格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是使李嘉图学派陷于瓦解的原因之一。
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这一重大难题。
庸俗政治经济学攻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硬说马克思的生产价格学说与劳动价值学说是矛盾的。其实,马克思的生产价格学说是以劳动价值学说为基础的。
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决不意味着否定了价值理论和价值规律。
因为,虽然从每个特殊部门看,利润背离了剩余价值,生产价格背离了价值,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这种背离又是互相抵销的,全社会的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而且,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动,商品的生产价格也将相应地发生变动。所以,生产价格只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随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各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内,不仅利润率同剩余价值率之间有差别,而且,利润量同剩余价值量也不再一致,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同资本的数量有关。
这样,就把利润的真正性质和起源完全掩盖起来。“随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定的基础本身就被掩盖起来。”(25·188)
马克思关于生产价格的理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告诉人们,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就好象一个庞大的股份公司,而所有资本家都是总企业的一个股东,每个资本家都按照投资的多少来分享总利润。
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不仅受直接雇用他们的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因此,无产阶级为了改变被压榨的处境,必须整个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