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生产资料所有制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554页(1696字)

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归个人或某些社会集团所有,还是归社会所有。

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生产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占有生产资料是进行生产的前提。任何生产都是社会的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占有生产资料,表面看来是人对物的关系,而实质上是通过人对物的关系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人们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交换和分配关系,从而也就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如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氏族公社所有制,这就决定了所有有劳动能力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参加劳动,在劳动中互相帮助,平等相处,不存在压迫和剥削的关系;同时,这也决定了产品归氏族公社所有,并在公社成员中平均分配。

而在奴隶社会中,由于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完全占有生产工作者奴隶,这就决定了奴隶主和奴隶之间是赤裸裸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奴隶主居于统治地位,支配奴隶劳动,占有并支配奴隶生产的全部产品。又如,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就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而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就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再生产过程有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生产资料所有制总要通过这些环节来实现自己,从而这些环节也总体现着一定的所有制关系。

如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通过资本雇用工人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表现出来的,而这种剩余价值又要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并通过分配体现了资本与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无一不体现着资本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生产和再生产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可见,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乃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与性质是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标志。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并把共产党人的理论概括为:“消灭私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由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要求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相应地进行变革。恩格斯指出:“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相适应的新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4·365)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个人没有能力单独同自然作斗争,无论是打猎、从事原始畜牧业或原始农业,都需要人们联合起来,进行集体劳动。

生产力的这种状况,决定了对生产资料和生产物的共同占有。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有了可能,出现了分工和交换,从而在氏族公社内部引起了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两极分化。这种情况达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人剥削人的现象,社会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原始社会就为奴隶占有制社会所代替。

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主私有制代替了奴隶主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又代替了封建主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形式和最后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有了空前巨大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也愈来愈高,达到了与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就要求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说:“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种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23·831-832)可见,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阶级社会中,占有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总是竭尽全力来维护他们的所有制,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总是要经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才能实现。

特别是,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不能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旧社会内部产生,因此就更需要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首先推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才能通过剥夺剥夺者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大私有制和改造小私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