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642页(1465字)
有两种含义:(1)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变化与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而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发展变化的源泉。相反的,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不联系、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无质变与飞跃;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是由于外部力量的推动。
恩格斯说:“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上述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术语的。
(2)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中,泛指研究无形体的抽象事物的原理,即指研究感官不可及的超经验的东西的哲学。
“形而上学”一词来自希腊文,直译是“在物理学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他的纯哲学着作即指研究超出有形实体之外的抽象的学问称为“第一哲学”;而把他研究自然界中可感觉的实体的运动变化的自然科学或物理学的着作称为“第二哲学”。公元前一世纪安德罗尼克编纂他的着作时,把他的着作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包括物理学诸问题;第二部分是包括关于本质的问题,而把第二部分编放在第一部分即《物理学》之后,叫做“物理学之后”。后人据此用来专指研究无形的抽象事物的原理。中文译为“形而上学”。它同我国的《易经·系辞》中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中的“形而上者”意义相近。
形而上学的思想早在古代就产生了。
在中世纪,它变成了关于超感觉的(神的)世界本质的经院式的“科学”。在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间,形而上学在欧洲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形而上学有时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如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也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但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形而上学是同唯心主义相联系的。
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形而上学以庸俗进化论出现,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只承认改良,否认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后,形而上学遭到彻底的批判和完全破产。
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一章中提到形而上学,意在说明商品这个古怪的东西,如同形而上学那样超感觉地,抽象而不可捉摸地一样神秘。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体的自然形态,一目了然,可感觉的。无论从它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来看,或者从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来观察,都无神秘之处。例如,木匠的具体劳动把木头做成桌子,尽管木头的形式已变为桌子形式,可是桌子还是木头,还是一个普通可感觉之物,只不过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23·87)所以,从它的使用价值看,它是“用它的脚站在地上”。但是从商品价值来看,它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虽也是客观存在,可是看不见、摸不着,是超感觉的。而且在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上,它是作为价值物,而不是作为桌子,好象它是“用头倒立着”。
总之,劳动产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谜一般的性质。因为生产各种商品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商品价值的等同性;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取得了价值量的形式;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取得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形式。
因此,马克思把商品这个怪物,比喻如同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