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增殖过程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728页(4033字)
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是资本主义条件下预付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增殖的过程,是剩余价值如何从资本产生的过程,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过程。
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二篇从分析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入手,提出了总公式的矛盾,并论述了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和基础的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理论之后,接着,他就在第三篇中从本质上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揭露了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资本家已经在商品市场上购买了劳动过程所需要的一切因素——物的因素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因素即劳动力。
现在,生产资料作为形成产品的死的要素,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本身当作活的酵母,二者在资本家的工场里被结合了起来,开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对于这一生产过程,资本家所关心的是:第一,他要生产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要生产用来出售的商品;第二,他要使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大于所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总和。总之,资本家“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23·211)
既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那么,正如商品本身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一样,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也必定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马克思根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原理,首先把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进行了考察。
马克思举例说明了这一过程。例如,生产10磅棉纱需用10磅棉花,价值为10先令,需要个纱锭,价值为2先令;雇用纺织工人劳动1天,其劳动力价值为3先令。这样,资本家预付资本价值共为15先令。经过生产过程,假如工人劳动6小时就把10磅棉纱生产出来了,又假如工人劳动6小时新创造的价值为3先令,那么,这10磅棉纱的价值包括转移来的生产资料价值12先令和工人劳动6小时新创造的价值3先令,二者合计为15先令。
所以,商品的价值是由以下两部分组成的:(1)生产资料的价值,这是由工人用劳动把它转移到产品中去而成为其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的;(2)工人劳动本身创造的价值,并把它加进产品中去而成为其价值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的。马克思分析的这一价值形成过程的特点是,工人在一天里所创造的价值正好等于劳动力的价值。
这一过程的结果是:“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预付的价值没有增殖,没有产生剩余价值,因此,货币没有转化为资本。”(23·216)因为这一结果没有实现资本价值要增殖的要求,不符合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所以劳动力虽然已经转化为商品,但是货币并没有现实地转化为资本。显然,马克思在这里对价值形成过程的分析,只是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抽象考察。
因此,对于抽象的价值形成过程的分析必须上升到对具体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研究。仍用上例来说明,资本家用3先令购买的是工人劳动力一天的使用价值,他完全可以要求工人为他劳动12小时,而不是劳动6小时。
由于劳动时间加倍了,相应地吸收工人活劳动的生产资料的消耗也要增加一倍,需要20磅棉花和个纱锭。为此,资本家预付的资本价值是购买生产资料花的24先令,购买劳动力花的3先令,共为27先令。
生产过程的结果是20磅棉纱。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一方面转移了生产资料价值24先令,另一方面又新创造价值6先令,所以产品价值总和为30先令。
这样,产品价值比预付资本价值增加了3先令,它就是预付资本价值的增殖额,即剩余价值。在这里,工人劳动力价值3先令等于他劳动6小时创造的价值,工人劳动新创造的价值6先令是他劳动12小时所创造的。
可见,对于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劳动力“这个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
”(23·219)也就是说,劳动力一天的维持费和劳动力一天的耗费,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正因为劳动力商品有这个独特的使用价值,才使价值形成过程得以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才使原先预付资本价值发生了增殖,生产出剩余价值。
现在,“戏法终于变成了。货币转化为资本了。
”(23·220)
马克思对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完全遵守了商品交换的规律。
在这一过程的所有各个环节上,都丝毫没有违反等价物换等价物的原则。起初在商品市场上,资本家作为买者,对所购买的作为生产要素的每一种商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按价值进行了支付。然后在生产过程内,资本家象别的商品生产者一样,消费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
最后又在商品市场上,资本家作为卖者,按价值出售了他所生产的商品,然而他却从流通中取得了比原先预付资本价值更多的价值,带来了剩余价值。“他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这整个过程,既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它是以流通为媒介,因为它以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劳动力为条件。它不在流通中进行,因为流通只是为价值增殖过程作准备,而这个过程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
”(23·220)这样,原先分析资本流通形式所出现的矛盾即总公式的矛盾,现在“十全十美”地解决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价值增殖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23·221)马克思的这一论述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单纯量的增加便会引起质的变化,价值形成过程便会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并不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只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抽象形式;价值增殖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的资本主义形式。由此也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商品生产过程也是有区别的:“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23·223)
马克思是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来分析资本增殖过程的。在产品价值形成中,工人在同一劳动时间内,一方面转移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另一方面加进了新价值。
这并不是由于工人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劳动了二次。“这种结果的二重性只能用他的劳动本身的二重性来解释。”(23·225)工人在同一时间内,就劳动具有具体劳动这种属性来说,它必然保存或转移旧价值,就劳动具有抽象劳动这种属性来说,它必然创造新价值。从而,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作为劳动过程的因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产品价值形成上所起作用是不同的:生产资料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的作用再现了它的旧价值,劳动力在劳动时用它的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
后者又包括两部分:一是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等价。在这里,劳动力价值的补偿是通过创造新价值来实现的,是真正的再生产。二是剩余价值。
它是“产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23·235),是真正生产出来的。
说明了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形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事实上也就说明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资本本身的价值增殖过程中所执行的不同职能。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会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明做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不仅再生产出自己的等价物,而且生产出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的余额即剩余价值。可见,剩余价值只是变为劳动力的可变资本部分发生价值变动的结果,是可变资本生产出来的。
这就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秘密,揭示了资本的本质。
马克思还根据价值是劳动时间的凝结的原理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实体和源泉。
马克思把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在第一段时间内,工人只再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这段时间称为必要劳动时间,所耗费的劳动是为必要劳动。
在第二段时间内,工人生产出剩余价值。这段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所耗费的劳动是为剩余劳动。
马克思指出:“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3·243-244)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指出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实体乃是工人的剩余劳动。这就最终揭示出剩余价值的源泉,最深刻地暴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增殖过程的科学分析,创建了狭义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揭破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工人阶级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争取自身的彻底解放,提供了最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关系,解决了导致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破产的第一个矛盾——资本和劳动的交换与价值规律的矛盾,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变革。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
马克思的第一伟大发现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选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