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329页(835字)

又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MPS)。

以综合形式对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结果给予具体说明的各类经济表和指标的体系。原经互会常设委员会在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原经互会各成员国运用核算体系原理的经验,提出了《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基本原理》,经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10届会议通过并于1971年发表。1984年,原经互会常设委员会又拟定了《编制国民经济统计平衡表的基本方法原则》(新MPS),用以替代上述1971年文件。

MPS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活动领域: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

物质生产领域包括:(1)直接生产部门,有工业、农业、建筑业等;(2)物质生产服务部门,有运输业、邮电业、商业等。上列各部门以外的国民经济部门为非生产领域。

MPS认为,物质生产领域活动的最终成果是用于保证社会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而非生产领域则提供满足社会成员对社会文化和生活需要,以及为全社会服务所必需的非物质性服务活动。这个体系主要由下列平衡表组成:(1)社会总产品的生产、消费和积累平衡表(物质平衡表);(2)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再分配和最终使用平衡表(财政平衡表);(3)部门联系平衡表;(4)劳动力平衡表;(5)国民财富和固定资产平衡表;(6)居民收入和消费指标;(7)非物质服务平衡表。MPS和SNA是目前世界上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MPS主要是在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在原苏联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而SNA主要是在实行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两大核算体系的主要区别是:(1)生产概念不同;MPS以物质生产概念为基础;而SNA以全面生产概念为基础。(2)核算方式不同:MPS主要采用平衡表的方式;而SNA则主要采用账户和矩阵的方式。

参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