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437页(676字)

指主要按就业、价格和生产水平计量的经济活动比率表现出的周期性的波动,或经济活动繁荣与萧条交替出现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的主要表现是:在转入繁荣时期,社会需求扩大,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上升,就业增加,生产迅速增长;在转入萧条时期则相反,社会需求下降,投资减少,信用紧缩,价格下降,失业严重,证券市场崩溃,银行和企业倒闭,生产急剧下降。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至今,这种经济周期就一直存在。关于经济周期出现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的用货币因素解释,有的用投资因素解释,还有的用心理因素解释。

克思认为,这种经济周期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这种资本主义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联系的生产无计划所造成的。

它是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集中表现。每次的萧条或衰退,都像一场社会瘟疫,一场毁灭性的战争,不仅毁掉了大量的商品,而且毁掉了大量生产力。

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从而必然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的最好证据。经过1929~1933年的大萧条之后,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调节,这种经济周期的破坏性有所减小。近些年来,由于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应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获得了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有人称美国已进入了没有经济周期的能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不过大多数人仍认为,新的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整个经济活动的高科技化、信息化、知识化并不能消除经济周期。此问题尚在争论之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