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好相似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619页(533字)

用以解释现阶段经济发达国家存在大量贸易往来的一种理论。

最早是由林德尔(S.B.Linder)在《论贸易和转变》一书中提出的。按照这一理论,制成品的出口以该制成品生产的规模经济的形成为前提,而规模经济生产要求有强大的国内需求和国内市场为后盾,制造业出口部门只有在强有力的国内需求的哺育下才能发展壮大,才能具有在世界市场上立足的强大竞争能力。这种产业一旦在国际市场上站住脚,它只有在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中才能找到市场,因为只有在这类国家才能形成对这类产品的强烈偏好和强大的需求。现代国际贸易的主体是制成品贸易,而制成品贸易的供给与需求又具有如此不寻常的特征,这就容易说明为什么现代国际贸易额的大部分是在经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

西方学者把这种理论视为与要素禀赋论有重要区别的理论,认为要素禀赋论是供给型理论,亦即是从供给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成因的理论,它把各国经济结构上的区别作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前提。而偏好相似论是需求型理论,亦即是从需求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

它把各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相似性作为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基础。要素禀赋论只适用于解释初级产品贸易,不适于解释制成品的贸易,适用于后者的是偏好相似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