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革命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647页(1334字)

日本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工厂制度代替手工工场制度的社会经济变革。

它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从1868年明治维新起到19世纪80年代前期为开始阶段。

明治政权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近代工业发展的措施,产业革命在日本开始起步。明治维新以来,政府创办一批以军事工业为主的技术先进的国营工厂。

1880年保留部分军工企业由国家经营,将其余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资本经营。产业革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当时日本整个工业尚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近代机器工业只限于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国营工厂和几家私人资本企业,产业革命发展缓慢。(2)从80年代中期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为迅速发展阶段。进入80年代,明治维新的各项重要改革相继完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885年前后出现了创办企业的高潮。

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棉纺业和制丝业发展最快,生丝成为主要的出口产品,近代化的机器工厂也陆续建立起来。

由于政府采取了免征土地税等奖励措施,铁路建设进展迅速,1884~1894年间铁路长度由421公里增加到3402公里。具有军事意义的海运业也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一些大航运公司相继建立。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在国家的大力扶植下,依靠从西方国家输入技术装备,日本产业革命取得了显着进展。

1888~1894年间工厂数由1694个增至5985个,职工数由12.3万人增至42万人。(3)1894年到1904年是全面展开和最后完成阶段。1894~1895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对日本产业革命的发展起了极大刺激作用。

通过战争,日本独霸了朝鲜和中国台湾,扩大了对中国大陆的贸易,并且确保了原料来源。进出口贸易的增加,促使纺织工业生产急剧增长,成为日本工业中的第一大工业部门。

1900年它的工厂数占工厂总数的73%、就业人数占工人总数的67%。

战争直接带动了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而缩短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发展的路程。1901年大型钢铁企业八幡制铁所的建成和投产,使日本的钢产量增加3.9倍。煤炭和铜的生产也有很大发展。

在此基础上,造船厂、车辆厂、蒸汽机械厂迅速增加。轮船吨位增至65.6万吨(1903年),铁路长度达到7539公里(1904年)。在重工业的发展中,军事工业部门的发展程度高于其他部门。1893~1903年10年中,陆军工厂的机械动力由1125力增加到7548马力,职工人数由4382人增加到27 129人,海军工厂的机械动力和职工人数也分别增长了10.4倍和3.6倍。

总之,到20世纪初,在纺织业中工厂制品已占统治地位。在钢铁、煤炭、造船等工业中,近代企业有了相当发展,其中军事工业部门和交通运输业发展最快。

在整个工业中使用机械动力企业的比重近50%。从明治维新开始的日本产业革命至此基本完成,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日本产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1)有政府的大力扶植;(2)大量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装备;(3)近代工业的发展几乎与资本原始积累同时并进;(4)与侵略扩张相联系;(5)大力发展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6)产业革命的进度较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