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价格革命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663页(526字)

16世纪欧洲爆发的严重通货膨胀。

因其涉及到几乎所有欧洲国家,持续时间达一个世纪之久,物价上涨幅度又高达几倍,故称“价格革命”。发生的原因包括:(1)地理大发现后,殖民者从美洲、非洲和亚洲掠取的大量金银流入欧洲,远远超出当时欧洲生产发展和商品流通的需要;(2)16世纪欧洲人口增长迅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进而促成了这一时期经济活动的长期繁荣,需求急剧增加;(3)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食品供给无法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从而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

欧洲价格革命是从16世纪30年代开始的。

西班牙和葡萄牙作为海外探险殖民的先行者,掠夺金银最多,物价上涨最早,幅度也最大,法、英、德等国则紧随其后。

到16世纪末叶,西、葡两国物价上涨3倍左右,法、英、德等国物价上涨2倍左右,其他欧洲国家的物价也有程度不同的上涨。在工农业各种商品中,食品受到的影响最大,工业和手工业产品则较小,甚至没有受到冲击。

到17世纪上半叶,通货膨胀速度放慢,价格开始下跌。1650年前后,价格革命基本结束。这次价格革命促进了企业的广泛发展,削弱了收取固定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的经济实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封建关系的解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