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货币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839页(596字)

本身所用材料无实际内在价值、面额大、有高度流动性、可迅速兑换成本位币的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

它在1856年英国最大贸易公司之一,莫里逊—狄公司的货币收支表的收入方中就占89%,在支出方中占96%,二战后,它更加多样化、国际化,如美国商业银行创造的“可转让定期存款单”、“可转让提款通知书”及“定期自动转活期制度”等就都属于新创立的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特征是:(1)直接导源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信用事业愈扩大,它就愈采取特有的各种存在形式,如商业票据、支票、银行券和国债券等。(2)由国债而产生国际信用制度。18世纪的国际信用制度便隐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源泉,在当代则成为国家垄断资本积聚和集中的手段。

(3)“真正的信用货币不是以货币流通为基础,而是以汇票流通为基础。”(4)当它由单纯的商业流通进入一般流通时,执行着货币职能。

(5)银行券以国家信用为后盾,它是信用货币的一种形式。(6)在经济危机时期,信用货币以世界货币(金属铸币)为其兑现的保证。(7)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

积极作用在于它能满足生产与流通对货币的大量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消极作用在于它使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化,潜伏着货币信用危机。(8)其社会性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性是相对立的,信用货币及信用制度的大发展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过渡中起强有力的杠杆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