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869页(924字)

全称伊拉克共和国。

为中东发展中国家,实行以国有制为主的经济制度。其国土面积43.8万平方公里(1996年),人口2234.7万人(1998年年中数),首都巴格达,货币名称第纳尔。1960~1970年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6.1%。

1973年石油价格上涨,石油收入猛增,1970~1980年年平均增长率上升到12.1%,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1983年后的油价下跌,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1988年国内生产总值558.26亿美元,人均3152美元。

伊拉克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石油储量在中东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石油最高产量在两伊战争前的1979年曾达1.7亿吨,1990年为1亿吨。有8家炼油厂,日炼油能力32.3万桶(约4.5万吨)。

1987年石油收入113亿美元。石油产量96%输往欧洲共同体各国。1989年初天然气储量2.69亿立方米,其中3/4是油气伴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创始国。

70年代起逐渐发展石化工业、钢铁工业,此外还发展电器设备、汽车装配、拖拉机、水泥等,同时还利用当地原料发展进口替代的工业,如纺织、食品加工、纸张、玻璃等,1988年矿业、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全国可耕地面积545万公顷,已耕地约360万公顷。主要农业区集中在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

产量受气候影响很不稳定,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大麦,少量的稻谷、玉米,粮食不能自给,1989年进口谷物489.1万吨。

经济作物中椰枣是仅次于原油的重要出口商品,年产量30万吨~40万吨。此外有甘蔗、甜菜、棉花、烟叶、水果、蔬菜出口,但数量不多。

为了防止农业区土地盐碱化,政府增加农业投资,兴办灌溉排水工程。畜牧业比较发达,禽蛋已能自给。

年捕量在2万吨左右,3/4来自内河。外贸长期顺差。出口总额中石油及其制品占95%以上,进口总额中机器设备(包括运输设备)占50%左右,其次是棉纺织品、钢铁,谷物及其他食品占10%,贸易对象国欧共体占首位,此外有美国、前苏联、中国、巴西、土耳其等,两伊战争给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使外债逐年增加,截至1990年9月累计达650亿美元。1991年海湾战争遭到制裁,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分享到: